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战国策译析
战国策译析
佚名

战国策译析

佚名  

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行的著作。作者不明。西汉刘向认为是战国末期的游说之士做的,宋代学者认为是纵横家所著,近人罗根泽认为是西汉初期蒯通著。原来的书名很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刘向按国别、依时序重新编订,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共得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36384
《战国策》这部纵横家的经典,本质上是一部权谋教科书。与《资治通鉴》的宏大叙事不同,它赤裸裸地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如何将人性弱点转化为政治资本。翻开这部书,扑面而来的是谋士们舌灿莲花的说辞,他们像精明的商人一样兜售着各种计谋,将国家利益与个人野心巧妙地包装成冠冕堂皇的说辞。 战国策士们的言论中充斥着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苏秦、张仪之流深谙"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质,他们的游说之术建立在对人主恐惧与欲望的透彻分析之上。这些纵横家们不像儒家那样遮遮掩掩,而是直白地将利益交换作为外交关系的核心。书中记载的每一个案例,几乎都是对"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政治铁律的生动诠释。这种赤裸裸的现实主义,让后世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儒生们相形见绌。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策士们的成功往往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他们像现代的情报分析师一样,善于收集各国情报,利用他国君主的信息盲区大做文章。张仪欺骗楚怀王的案例尤为典型,他充分利用了楚国对秦国实力的误判,将一场可能的两败俱伤转化为秦国的绝对胜利。这种对信息战的娴熟运用,即便放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也不失其借鉴价值。 与儒家强调的稳定秩序不同,战国策士们推崇的是动态平衡。他们深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在各国间制造并维持一种精妙的均势。这种均势思维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权力平衡"概念惊人地相似。策士们像高明的棋手,不断调整各国的力量对比,使任何一国都无法获得压倒性优势。这种对动态平衡的把握,展现了战国时期政治智慧的高度成熟。 《战国策》最令人叹服之处在于其对人主心理的精准操控。书中的成功案例几乎都是建立在对君主性格弱点的准确诊断之上。比如范雎对秦昭襄王"远交近攻"策略的成功推行,就源于他对秦王扩张野心的准确把握。这些策士们像高明的心理医生,总能找到打开君主心门的钥匙。这种基于心理分析的政治游说术,其精细程度远超后世那些泛泛而谈的治国方略。 然而,这种过于倚重个人才智的纵横之术也暴露出致命缺陷。当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起制度性优势后,依靠个人机智的六国策士们就再难与之抗衡。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政治规律:制度的力量终究胜过个人的才智。战国策士们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的成功太过依赖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条件。 《战国策》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记录的谋略,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不同于儒家的政治思维范式。在这个范式中,道德说教让位于利益计算,情感诉求臣服于理性分析。虽然这种思维最终未能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它提供了一种审视政治现象的另类视角。在今天这个同样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战国策士们那种直面现实、精于计算的政治智慧,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这部古籍最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政治谋略的双重性。一方面,高超的谋略可以化险为夷,创造奇迹;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谋略也可能导致对根本问题的忽视。战国六国最终败亡的教训表明,再精妙的权术也替代不了扎实的制度建设。这提醒我们,在欣赏这些精彩绝伦的政治博弈时,不应忘记追问:什么样的政治秩序才能真正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9824
有人从《战国策》中读出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智慧,有人则看到了"唇亡齿寒"的战略警示。而我翻开这部古籍时,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饱含智慧的谋士形象,他们或慷慨陈词,或巧言善辩,在乱世中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权谋博弈。这部承载战国时期政治智慧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古人斡旋于列国之间的高超智慧,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处世哲学。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时代,《战国策》中的谋略思维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值得细细品读。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1816
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战国策》这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记录了纵横家们的精彩言论和谋略智慧,展现了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独特风貌。与《左传》注重史实不同,《战国策》更侧重于展现人物的雄辩之才和谋略之术,堪称中国古代说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每次翻开这部典籍,都会被其中蕴含的智慧所震撼。那些纵横捭阖的说辞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生死存亡之际展现出的惊人智慧。苏秦、张仪、范雎、乐毅......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用三寸不烂之舌改变历史走向的传奇。 书中记载的策士言论,展现了独特的说服艺术。他们善于抓住对方心理,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诱之以利,或胁之以害。这种说服的技巧,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叹服。比如《齐策》中记载的"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冯谖通过"狡兔三窟"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最终说服孟尝君采纳他的建议。 《战国策》中最令人深思的,莫过于那些关于人性的洞见。在利益与道德的博弈中,书中人物往往展现出复杂的人性面向。有背信弃义的张仪,也有坚守道义的鲁仲连;有贪生怕死的将领,也有视死如归的义士。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在生死存亡之际,人性往往会被放大到极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势"的论述。战国策士们深谙"时势造英雄"的道理,他们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形势。比如范雎说服秦昭王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是建立在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精准判断之上。这种对"势"的理解和运用,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示。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思考:这些两千年前的智慧,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借鉴意义?也许最大的启示在于,在任何时代,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对时机的敏锐把握、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那些看似古老的故事,其实蕴含着永恒的人生智慧。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也令人叹服。策士们的说辞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含蓄,或逻辑严密,或情感动人。这种语言的艺术不仅在当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比如《赵策》中触龙说赵太后的那段著名对话,通过层层递进的劝说,最终达到了改变对方心意的效果。 这部典籍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掩卷沉思,这部两千年前的著作依然能给我们如此多的启示,这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智慧的结晶。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这样的经典中汲取营养,培养自己审时度势的智慧。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4232
有人读《战国策》看到纵横家的谋略智慧。有人读出了战国七雄的兴衰成败。而我翻开这本书,就像穿越回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看到苏秦张仪这些谋士谈笑风生,看到秦齐楚燕各国明争暗斗。这些精彩的游说记载和战略对策,展现了我们先人的政治智慧。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到现在仍然很有价值。我们应当好好研究这些经典,让中华文明的智慧永远传承下去。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98536
这是一个谋略与智慧激烈碰撞的时代。《战国策译析》以独特的视角,将战国时期那些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和纵横捭阖的智慧较量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现场。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苏秦"合纵"六国的雄辩之才,张仪"连横"破纵的机变权谋,这些纵横家们用三寸不烂之舌搅动天下格局的传奇故事,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书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尤为传神。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眼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胆识气魄,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的鲜活个体。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对苏秦的描写——从"刺股读书"的寒门士子到佩六国相印的纵横家,其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战国时期"布衣卿相"的独特现象。在那个"士无定主"的时代,真正实现了"英雄不问出处"的人才流动机制。 《战国策译析》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外交案例,揭示了战国时期独特的外交智慧。比如"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展现的不仅是个人胆识,更是一种以小博大的外交艺术。这些案例中蕴含的谈判技巧和危机处理智慧,即使在今天的外交场合也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读着这些文字,我常常会想:若是现代外交官们能习得古人十分之一的智慧,当今国际关系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译者在注释和解析中展现的学术功底令人钦佩。对于"纵横""长短"等专业术语的考据,对各国地理方位的详细标注,都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不过我个人认为,书中对女性政治人物的着墨稍显不足,像宣太后这样在秦国政坛举足轻重的女性政治家,其故事和智慧其实也值得大书特书。 合上书本,那些精彩的外交辞令仍在耳边回响。在这个崇尚速食文化的时代,《战国策译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对智慧与谋略的深刻体悟。它让我们看到,在强权政治的表象之下,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往往是人心的向背和智慧的较量。这种穿越时空的智慧共鸣,正是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