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万历野获编
万历野获编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沈德符  

一名《野获编》。笔记。明沈德符(1578—1642)撰。三十卷,补遗四卷。德符有《顾曲杂言》已著录。本编为其追忆祖父及父亲所述明代朝野掌故和自己的见闻杂事而成。原本正编二十卷,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续编十二卷,成书于万历四十七年。以“退耕而言朝士”、“谋野则获”,故名;又编中强半述近事,故冠之“万历”。今本计有一千四百四十条,分为列朝、宫闱、宗藩、公主、勋戚、内监、内阁等四十八类。书中大多系明万历及万历前的朝廷掌故及士大夫们的政治生活的记载,也保存了部分有关小说和戏曲的资料。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6869
翻开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扑面而来的是明末文人特有的那种矛盾气息。这位自称"江南一布衣"的史家,在记录万历朝野轶事时,总带着几分欲言又止的暧昧。书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偶记",实则暗藏机锋,像极了明代官场上流行的双关语。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对张居正的描写。表面上极尽赞美之能事,称其"励精图治",却在细节处埋下伏笔——记其子嗣横行乡里,述其门生结党营私。这种笔法让人想起晚明流行的"春秋笔法",看似客观记录,实则褒贬暗藏。沈德符真的如他所说只是个"旁观者"吗?恐怕未必。当他在书中反复强调"不敢妄议朝政"时,反倒暴露出某种刻意为之的疏离姿态。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对市井传闻的痴迷。那些宫廷秘闻、士林丑事,被他以"野获"之名收入笔下,却鲜少注明出处。这种写作方式,与其说是严谨的史料编纂,不如说是明代文人笔记的通病——在猎奇与纪实间摇摆不定。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绘声绘色的记载,有多少是事实,多少是想象?当沈德符在序言中自谦"不足为外人道"时,是否也在为可能的失真预留退路? 这部号称"补正史之阙"的笔记,最终呈现的更像是一幅经过文人滤镜的万历浮世绘。它确实为我们打开了观察晚明社会的另一扇窗,但窗玻璃上的雾气,恰恰来自作者难以摆脱的士大夫视角。读罢掩卷,那些看似随手记下的"野获",反倒让人对明代文人的历史书写方式产生了更深的疑虑。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78652
在最压抑的时候翻开《万历野获编》,忽然明白历史不过是反复上演的闹剧。沈德符用三十年记录万历朝野,写尽人心嬗变,我年近三十,明知盛衰无常,却依然会为琐事烦忧。无法像史官那般冷眼旁观,又做不到市井之徒那般麻木不仁。现在想来,若要真正看透世态炎凉,恐怕要等到知天命之年。书中那些官场倾轧、市井百态,分明就是当下生活的写照。读着读着,发现四百年前的算计与今日并无二致,只是换了张面孔。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4242
好书,明朝历史的活教材。失意时宜读,得志时更宜读。官员看得懂,百姓也看得懂。从头读有收获,跳着读也有收获。早起读给力,睡前读也提神。这不是普通的史书,它能教你做人看事的方法。看完不觉得亏,不看才叫可惜。读多了长见识,读少了也能开窍。明朝那些事都在这里,往后的路怎么走,读完自然明白。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91863
明季笔乘,野获遗珍,一部笔记,半部晚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恰似一面菱花铜镜,既照见万历朝堂的冠冕堂皇,又映出市井巷陌的烟火人间。翻开这部三十卷的笔记,嘉靖至万历六十余年间的政治风云、典章制度、文人轶事、民间异闻,皆如走马灯般在眼前流转。当我在国图古籍部摩挲着万历刻本微黄的纸页时,恍若看见那位"不乐仕进"的秀水先生,正执笔记录着这个王朝的黄昏。 沈氏笔法独树一帜,既有史家的严谨骨骼,又具小说家的鲜活肌理。记朝章国故时,他如老吏断狱,将嘉靖"大礼议"的来龙去脉剖析得纤毫毕现;写文人轶事时,又似茶坊说书人,把王世贞"文章九命"说得跌宕起伏。最妙的是那些看似闲笔的记载——严世蕃用金丝帐笼牡丹,张居正乘三十二抬轿舆,这些细节比正史更能窥见晚明士大夫的生存状态。犹记书中记载的"飞鱼服"掌故,锦衣卫的华服竟因织工误将蟒纹绣作鱼形而得此雅称,这般鲜活记录,正是《野获编》最珍贵的底色。 书中对万历朝政的记述尤具春秋笔法。记张居正夺情事,表面平铺直叙,却在"百官素服诣阙"的细节里暗藏褒贬;写国本之争,以"梃击案"始末为线,牵引出帝相角力的惊心动魄。沈德符虽自称"野获",实则深谙庙堂运作之道。其记万历中期后的"章奏留中"现象,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君主怠政的危局。当读到"六部堂官十缺其七"的记载时,分明能感受到笔端流淌的忧患——这哪里是野老闲谈,分明是给王朝把脉的医案。 坊巷风俗一卷最见作者性情。记京师"灯市"则笔墨淋漓,东华门外千盏明灯的盛况跃然纸上;述"打行"恶俗又笔挟风霜,市井无赖的横行令人扼腕。那些被正史摒弃的生活细节——从苏州"三白酒"的酿法到宣德炉的鉴赏要诀,都被沈氏细心采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女扮男装"现象的记载,不仅录有具体案例,更分析"此风盛于江南"的社会成因,这种社会观察的深度,在明代笔记中实属罕见。 作为史料渊薮,《野获编》保存了大量独家记忆。关于《金瓶梅》早期传播的记载,关于汤显祖"临川四梦"创作背景的追述,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但更值得玩味的是沈德符的叙事策略:他常以亲历者视角切入,如记自己幼时目睹海瑞上疏引起的朝野震动,又如在"郑贵妃"条下穿插其父任职礼部的见闻。这种私人记忆与宏大历史的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微观史学"景观。 展卷至此,忽觉沈德符与杨炫之隔空相映。《洛阳伽蓝记》以寺庙为经,《野获编》以笔记为纬,皆在王朝倾颓之际执着地打捞文明碎片。不同的是,杨炫之的笔端带着北朝士人的苍凉,而沈德符的叙述里更多江南文人的诙谐。当读到"京师妇女骑驴"条下"髽髻胡服,驰骋通衢"的描写时,不禁莞尔——这哪里是在批评风俗,分明是给沉闷的晚明史开了一扇透气的小窗。 万历瓷器的釉彩终会褪色,但沈德符记录的晚明社会却永远鲜活。这部笔记最动人处,在于它既不像《明实录》那般正襟危坐,也不似《酌中志》那般愤世嫉俗,而是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疏离感。就像他在"瓷器"条下记载的宣德青花,看似随意点染,实则笔笔有法。掩卷沉思,忽然懂得何为"野获"——那些被官方史笔筛落的金屑,恰恰构成了最真实的历史肌理。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1888
翻开《万历野获编》,感觉像掉进一团迷雾里。沈德符记录的那些明朝旧事,明明就在眼前,却又像隔了一层纱。万历朝的好与坏,他说得模糊不清。太监干政他说了,文人结党他也写了,可读完还是摸不透那个时代。最奇怪的是,连作者自己好像也在犹豫,有时夸皇帝,有时骂大臣。整本书就像万历年间本身,让人越看越糊涂。那些明枪暗箭,那些秘闻轶事,到底几分是真?似乎连书写历史的人都被卷进了那个时代的迷局。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