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西比尔:两个国家
西比尔:两个国家

西比尔:两个国家

本杰明·迪斯雷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西比尔:两个国家》是描绘阶级壁垒森严的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社会问题的最优秀小说之一。这部作品出版时曾引起轰动,其时事性与可读性让工人阶级的困境深刻地进入了读者的视野。副标题中的 “两个国家” 指的是富人与穷人 —— 他们在机遇和生活条件上存在天壤之别,彼此间充满敌意,几乎就像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书中围绕地主阶级成员查尔斯・埃格雷蒙特与激进宪章派领袖的贫苦女儿西比尔之间的爱情展开的核心浪漫情节,更是让这两个群体间的鸿沟显得尤为令人痛心。
更多
书评  · 1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57233
说实话,我读《西比尔:两个国家》的前半部分时,差点就把它扔进二手书网站了。迪斯雷利那种维多利亚式的华丽辞藻简直让人窒息,每一个句子都像是被镀了金边,连描写贫民窟都要用上"哥特式废墟"这样的比喻。更让人恼火的是,他笔下的贵族和工人完全就是两个星球的物种——贵族们讨论着诗歌和哲学,而工人们就像一群会说话的牲口,连思维方式都被设定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始本能"。 我特别反感书中对工人阶级的描写。迪斯雷利似乎觉得,只要让贵族们发发善心,工人阶级就该感恩戴德。记得有个场景,埃格蒙特勋爵给工人送面包,作者把这一幕写得像耶稣分饼似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怜悯比赤裸裸的歧视更让人不适。更可笑的是,书中那些所谓的"两个国家"的鸿沟,最后居然靠一场贵族青年的爱情就能弥合。这种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简直比童话故事还幼稚。 但说来奇怪,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书中对工业城市的描写突然抓住了我。迪斯雷利笔下那些冒着黑烟的工厂、挤满童工的纺织车间,虽然带着明显的阶级偏见,却意外地成为了全书写得最生动的部分。特别是对曼彻斯特贫民窟的描写:"这里的空气永远弥漫着硫磺味,孩子们在阴沟边玩耍,他们的眼睛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这种画面感让我想起了自己参观过的老工业区遗址,那种混合着机油和煤灰的气味似乎透过书页钻了出来。 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宪章运动的侧面描写。迪斯雷利作为保守党领袖,自然对这个运动充满敌意,但他笔下那些工人集会场景却意外地充满力量。当老工人沃特在集会上说:"我们不是要推翻王权,我们只是想要一片不掺锯末的面包"时,我竟然在这个保守派作家笔下读到了工人阶级的尊严。这种矛盾的阅读体验很奇妙——你明知道作者在批判,却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相反的信息。 书中对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细节的描写也很有意思。比如上流社会那些繁琐的礼仪:女士们要在下午三点准时喝下午茶,哪怕房子着火了也得先把茶喝完;绅士们的领结要打得刚好能塞进一枚金币。这些细节让我想起了简·奥斯汀,只不过迪斯雷利写得更加夸张做作。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些浮夸的描写,反而让当时的阶级差异显得更加荒谬可笑。 我读的是Oxford World's Classics的版本,注释多得让人头疼,几乎每页都在解释某个过时的政治术语或是早已消失的贵族头衔。但正是这些注释让我意识到,迪斯雷利写这本书的初衷可能根本不是要解决社会问题,而是为他那套"托利民主主义"政治主张做宣传。书中的理想主义结局——贵族与工人阶级和解共建美好英国——在现实中就是个笑话。看看后来发生的宪章运动镇压和大罢工就知道了。 这本书最让我矛盾的地方在于,虽然它的政治立场让我反感,但它确实成功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两个国家"这个经典命题。每当我路过伦敦那些依然存在的贫富悬殊的街区时,总会想起迪斯雷利的描述。也许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魔力——即使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它依然能在你脑中种下思考的种子。 如果非要我给个建议,我会说:读这本书前最好先了解点宪章运动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背景。跳过前面那些矫揉造作的贵族沙龙描写,直接看工业城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毕竟这是一个保守党首相写的"社会问题小说",其政治目的和文学价值同样值得玩味。就像我朋友说的:"读迪斯雷利就像吃一道过度装饰的菜肴,你得学会挑出里面的真材实料。"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西比尔:两个国家》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