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广雅
广雅
张揖

广雅

张揖  

中国训诂书。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三国魏张揖著。张揖,字稚让,清河人,太和中为博士。著作除《广雅》外,还有《埤仓》和《古今字诂》,惜二书亡佚,仅《广雅》存于世。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10卷。卷首有张揖《上广雅表》,自言此书分上中下3卷。唐以来析为10卷。《广雅》一书即广《尔雅》、续《尔雅》之意。他说:“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凡万八千一百五十文,分为上、中、下,以须方徕俊哲、洪秀伟彦之伦,扣其两端,摘其过谬,今得用,亦所企想也。”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07752
翻阅《广雅》这部古代辞书的过程,远比想象中更为令人怅惘。这份怅惘并非源于文字的艰深晦涩,而是来自这部本该包罗万象的典籍中处处可见的局限与缺失。 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其收录范围的狭隘。作为一部声称"广"收字词的著作,却对市井百姓的日常用语视若无睹。那些在田间地头流传的农谚,在坊间巷陌口耳相传的俗语,在《广雅》中竟无迹可寻。更令人不解的是,书中充斥着大量早已消亡的生僻古字,却对当时鲜活的语言现象置若罔闻。我时常在想,编纂者们是否从未踏出过书斋半步?他们可曾听过贩夫走卒的吆喝,可曾记下妇孺老幼的谈吐?这种对民间语言的傲慢忽视,让这部著作失去了记录时代语言最珍贵的价值。 更让人失望的是释义的刻板与教条。每个字词的解说都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干瘪得像是被抽干了血色的标本。"某,某也"这样循环论证式的解释比比皆是,既无生动例证,更无使用场景的说明。试想一个求学的士子捧读此书,除了知道某个字等同于另一个字外,还能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这种不求甚解的编纂方式,暴露了当时学者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致命缺陷。我有时会不自觉地拿它与《说文解字》比较,后者虽然也有局限,但至少许慎还试图探究字源本义,而《广雅》却连这点追求都显得吝啬。 最令人痛心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门户之见。某些字的释义明显带有汉代经学家的偏见,将儒家经典中的特殊用法当作普遍真理。比如"仁"字的解释就完全照搬《论语》中的说法,全然不顾这个字在民间可能有的其他含义。这种学术上的画地为牢,使得《广雅》成为特定学派的话语工具,而非真正的语言宝库。我不禁要问:当一部辞书主动放弃客观中立的立场时,它还能担得起"雅"这个字吗? 尤为遗憾的是,《广雅》对语言变迁的漠视。语言是流动的活水,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文字新的生命。但这部著作却把语言当作可以装订成册的标本,对字词随时代而产生的意义演变视而不见。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诡异的割裂感——仿佛书中的文字与当时人们口中鲜活的语言分属两个世界。这种对语言生命力的无视,让《广雅》成了一座没有访客的语言陵墓。 最让我感慨的是编纂者们的短视。他们本可以像扬雄编纂《方言》那样,走遍各地记录语言的多样面貌;或者像许慎那样,深入探究每个字的来龙去脉。但《广雅》的编纂者们似乎满足于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将前人的注解拼凑成书。这种学术上的懒惰,让这部本应伟大的著作沦为二流。我时常想象,若是他们能多些求真务实的精神,少些因循守旧的习气,《广雅》或许能成为一部真正记录汉语精髓的巨著。 掩卷沉思,《广雅》就像一面模糊的铜镜,我们只能隐约从中窥见古代语言的轮廓,却看不清它真实的模样。这部著作留给后世的,与其说是语言的宝藏,不如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任何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研究,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在感慨之余,我也不得不承认,正是《广雅》的种种缺憾,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一部真正优秀的辞书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也许,这就是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7737
翻完这本号称"古代百科全书"的《广雅》,我只想说:古人写书真敢吹。张揖这老兄怕不是把字典当成了自嗨的游乐场,打着解释字义的幌子,实则塞满了个人臆测和牵强附会。那些捧着这部书当宝贝的人,建议先去看看现代语言学著作醒醒脑。 所谓"广雅",不过是把《尔雅》那套分类法拿来,再往里硬塞些似是而非的内容。草木虫鱼的分类看得人头皮发麻——竹子归到草部?但凡有点植物学常识就该知道这是多么荒谬。更可笑的是用"麟凤龟龙"来解释祥瑞,这种充满神秘主义的说辞,放在今天连小学生都骗不过。修这部书的人怕是连基本的实证精神都没有,光会对着古籍抄抄改改。 最让我反胃的是那些道德说教。动不动就把文字解释往"仁义礼智信"上扯,仿佛每个汉字都藏着儒家密码。解释"玉"字非要扯上"君子之德",解释"水"字硬要说"上善若水",这种强行附会的功夫,倒是很适合给现代成功学讲师当教材。我读着读着竟有些恍惚:这到底是字典还是道德经? 那些追捧《广雅》的人总爱说"保存古义",可细看那些所谓的"古义",十有八九是作者自己的脑补。把方言土语当古语,将民间传说当史实,这种治学态度放在今天,早该被学术期刊退稿八百回。更讽刺的是,书中大量内容直接抄袭《说文解字》,连编排体例都照搬,这样的"学术著作"居然能被捧上神坛。 说到底,这部书的价值恐怕更多在于满足某些人的怀旧癖。就像现在有人非觉得老物件都有灵性,其实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读这种书除了能获得点"我在研究国学"的虚荣感,对真正理解语言文字的发展毫无助益。与其浪费时间在《广雅》里打转,不如去读读现代语言学的科普著作——至少那里面不会把"龙能兴云降雨"当成正经字义来解释。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6633
中华至宝,传世绝学!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1125
古今训诂之书汗牛充栋,而《广雅》独以"广"字标榜,实则不过张揖拾掇《尔雅》余唾,缀辑成篇。今人捧读此书,每每被其庞杂的体例所惑,以为真能"广"天地万物之理,殊不知其中讹误迭出,条理混乱,令人不禁疑其编纂之初,究竟有无学术之诚意?古之学者著书立说,必先正其心术,今观《广雅》之成,倒像是为博一个"通儒"的虚名,与那些为五子登科而著书立说者何异? 书中将草木虫鱼之名罗列堆砌,看似赅备,实则许多条目不过辗转相袭。如释"天"字,既言"显也",又谓"颠也",更说"坦也",如此穿凿附会,岂非贻笑大方?想当年郑玄注经,必先考镜源流;许慎作《说文》,务求本末贯通。而今《广雅》之释字,却似市井商贾摆摊,但求货物充盈,不问真假优劣。每见今人引用此书为典要,便觉可笑——这分明是买椟还珠,弃周鼎而宝康瓠。 尤其令人齿冷的是,此书竟将方言俗语与经典训诂混为一谈。若依此理,今日网络俚语亦可入雅言乎?忆及颜之推《家训》有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而今《广雅》徒具皮肤,心肾筋骨何在?那些推崇此书者,恐怕连《尔雅》都未曾细读,便跟着摇旗呐喊,此乃当今学界跟风之常态也。 世道浇漓,学问之道亦渐趋功利。古人治小学为通经明道,今人却将训诂当作晋升之阶。读《广雅》者,多是为了在论文中多一条注脚,谁还关心其中义理真伪?当看到某教授引用《广雅》论证"元宇宙"概念古已有之时,我竟不知该笑其荒诞,还是哀其无耻。若使张揖地下有知,见此等景象,怕也要悔其当初敷衍成书之过了。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4647
古人做学问讲究明理,字典是用来解释字义的工具。现在的学者研究字典,却只想从中找出能赚钱的门路。《广雅》这部书原本是张揖为解释古语而作,收录了许多先秦两汉的词汇。但今天的人看《广雅》,只关心哪些字能用来取名,哪些词能显得自己有学问。他们不在乎字的本来意义,只在乎怎么用这些字来装点门面。 古代学者研究文字,是为了读懂经典。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考证,生怕理解错了圣人的意思。现在的学者翻《广雅》,是为了在论文里堆砌生僻字。他们根本不管这些字的用法对不对,只要能唬住别人就行。张揖要是知道自己的书被这样用,恐怕要气得从坟里爬出来。 《广雅》里记载了很多古语,这些词本来已经很少用了。现在有些人专挑这些古语来用,显得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在朋友圈发些半文不白的话,其实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意思。更可笑的是,还有人用《广雅》里的字给孩子取名,结果取出来的名字谁都不认识。这种附庸风雅的做法,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现在的学术风气越来越差。学者们不再认真研究学问,整天想着怎么出名。他们把《广雅》这样的工具书当成炫耀的资本,却连最基本的字义都搞不清楚。古人做学问是为了明理,今人做学问是为了名利。看到《广雅》被这样糟蹋,真是让人痛心。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