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略例
知书房
周易略例
王弼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翻开《周易略例》,王弼用"象"这个字贯穿全书。"夫象者,出意者也"这句话开宗明义,把"象"说成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这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王弼对《周易》最根本的理解。他眼中的"象"就像一座桥,连接着具体的卦爻和抽象的道理。
王弼特别强调"得意忘象"。他说"存象者非得意者也",意思是执着于卦象本身反而会失去真正的意义。这让我想到生活中很多事也是这样,太在意表面的形式,反而忘了最初的目的。王弼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象"在《周易略例》里反复出现,就像一根红线。王弼用这个词解释《周易》的思维方式,也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他说的"象"不只是卦象,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读着读着,我发现这其实和我们今天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意思。
王弼写得很简单,但道理很深。他把复杂的《周易》说得清清楚楚,就像在和人聊天一样。这种写法让人感觉不是在读古文,而是在听一个朋友讲道理。他说"象"的时候,不是在掉书袋,而是真的想让人明白。
捧读王弼的《周易略例》,常觉齿颊留香,却又难以道尽其中三昧。这薄薄几十页的小册子,竟比许多煌煌巨著更令人回味。魏晋玄学的清谈之风,在这里化作了一条条明澈的溪流,让人在易学的迷宫中忽见柳暗花明。
王弼解易最妙处,在于他懂得"得意忘象"的真谛。他不像汉儒那样执着于卦爻的繁琐对应,而是直指周易背后的哲学精神。读他的文字,常让我想起品茶——表面清淡,内里却藏着层层滋味。他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阐释尤为精到,把抽象的阴阳之理说得如此通透,却又保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我特别喜欢他解释"时"与"位"的那段。他把周易六爻比作人生的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应当的姿态。这种解读既不离卦爻本义,又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相比之下,郑玄等人的注解虽然详尽,却总让人觉得少了些灵气。
王弼二十三岁就写出这样的杰作,实在令人惊叹。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不知还会留下多少思想珍宝。有时候深夜读《略例》,会不自觉地想象:若王弼能活到不惑之年,他的易学该达到怎样的境界?这种遗憾,反而让这本小书更显珍贵。
王弼注《周易略例》,以简驭繁,直指本根,一扫汉儒象数之芜杂,独标义理之精微。其文如孤峰拔地,不假攀援;其思似寒潭印月,澈底澄明。观其"得意忘象"之论,非但解易,实开魏晋玄学之先河,惜其早夭,未竟全功。孔颖达疏虽详备,然拘于章句,如老吏断狱,失却弼注空灵之致。今人读此,当先屏退诸家纷说,直就文本涵泳体味,尤须对照《周易注》互参,方能见其"举本统末"之妙。若觉义理深奥,不妨从《明象》篇入手,此中"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之语,最得魏晋风骨。然版本流传间,"象"字或有讹作"为"者,读者当依《玉函》本正之。每展卷至此,未尝不叹:扫除枝叶易,直见本心难!
在书店里翻到这本《周易略例》,看了半天也没全懂。别人都在研究卦象的变化,我却注意到王弼写这本书时还很年轻。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能写出这么深刻的东西,真的很难得。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刷手机,那时候的人却在思考天地道理。时代变了,但智慧的光芒没变。读这本书时,我觉得古人比我们想得更多更深。
周易这部古老经典,向来被视为中华智慧的源头活水。可翻开《周易略例》细读,却总让人生出几分疑惑——这些看似高深的卦象解析,真的能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吗?
卦爻变化固然精妙,但那些牵强附会的解说,时常令人啼笑皆非。一个简单的阴阳符号,何以能推演出天下兴亡?更不必说那些玄之又玄的占卜之术,分明是后人穿凿附会的产物。所谓"易与天地准",不过是古人将自然现象强行纳入既定框架的臆想罢了。
文字倒是讲究,处处可见精心雕琢的痕迹。然而过分追求形式之美,反而让道理变得晦涩难懂。那些"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说辞,细细推敲不过是循环论证的套话。这般文辞,倒像是刻意要营造神秘感,而非真正阐明事理。
最令人费解的是,今人读易往往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奉为圭臬不敢质疑,要么弃如敝履不屑一顾。其实不妨取其精华——那些辩证思维的闪光点确实可贵,但也不必把卦爻辞当作金科玉律。毕竟时移世易,古人观天象的心得,又怎能完全契合今日的科技文明?
说到底,读易贵在明理,不在占卜。与其执着于推算吉凶,不如体会其中"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但若以为凭着几根蓍草就能预知未来,这般迷信,恐怕连文王周公也要摇头叹息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