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这本书的结尾没有让读者停留在伤感中,而是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无常这个主题。前文对主人公多愁善感的描写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到情感的冲击。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可能是想表达人生需要坦然面对现实。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洒脱呢? 在18世纪的英国,感伤主义被视为一种美德。但感伤过度实际上会让人失去行动力。主人公总是在思考人生意义,却很少采取实际行动。这一点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值得注意的是,斯特恩本人就经常陷入这种情绪化的状态。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实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读者可以从中了解18世纪英国社会的某些侧面。不过这种过度感伤的风格对现代读者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现在的社会更强调理性和效率,与书中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感伤之旅
感伤之旅
感伤之旅
劳伦斯·斯特恩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