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佚名

孔子家语

佚名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86335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7675
圣贤之典,智慧之泉!妙也、绝也、神也!可晨读醒神,可夜读静心,可闲时细品,可忙时略览。得意时读之更见其深,失意时读之顿觉豁然。帝王将相可参,布衣百姓亦可学。困顿迷茫时当读,功成名就时更当读。求师不如师古,师古不如师心。修身之门!字字珠玑,句句箴言,读之如沐春风,思之如饮甘露。孔门真传,尽在此中,得一言便可受用终身。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9178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06957
自己啃古书也有些年头了,从《论语》到《孟子》,再到《史记》,本以为已经练就了一身铜皮铁骨,没想到这本《孔子家语》还是给了我当头一棒。说来惭愧,这本号称"孔子家语"的书,我硬是断断续续啃了两个月。倒不是因为它有多厚,而是其中那些似是而非的记载,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与怀疑的漩涡。就像品尝一道来历不明的美食,既担心错过美味,又害怕吃坏肚子。 先说说这本书的来历。《孔子家语》相传是孔子门人所记,但学界普遍认为是魏晋时期的伪书。这倒让我想起现在某些网红出书,明明是团队代笔,偏要挂自己的名号。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伪书,能流传千年也自有其价值。就像现在的仿古建筑,虽非真迹,但能让后人一窥古风,也算功德一件。书中记载的孔子言行,有些与《论语》相印证,有些则显得过于"完美",反倒让人生疑——这世上哪有从不犯错的人?即便是圣人,也该有些烟火气才是。 说到内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锅大杂烩。有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有人际交往的小智慧,甚至还有些神神叨叨的预言。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那些过分详细的对话描写——两千多年前的谈话,居然能记得如此细致入微?这记忆力和录音笔也差不了多少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细节描写倒让孔子的形象丰满起来,不再像《论语》中那个总是板着脸说教的老夫子。比如书中记载孔子也会开玩笑,会生气,会无奈,这才像个活生生的人。 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是它展现了一个"体制内"的孔子。与《论语》中那个周游列国的落魄夫子不同,这里的孔子更像是个精通官场规则的智者。书中大谈为官之道,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如何在权力斗争中保全自身,简直可以改名叫《孔子教你当官记》。这让我不禁怀疑,编撰者是不是把当时官场的生存智慧,都借孔子之口说出来了?不过转念一想,这些处世哲学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可见人性这东西,几千年都没怎么变过。 再说说书中的思想。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自然是大主题,但有几个观点特别打动我。一个是关于"中庸"的论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种智慧在当今这个非黑即白的网络时代尤其珍贵。另一个是关于教育的见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比现在某些填鸭式教育先进多了。不过也有些观点让人皱眉,比如过分强调等级秩序,把女性放在从属地位,这些糟粕在今天看来实在难以接受。 文字风格上,《孔子家语》比《论语》更通俗,叙事性更强。有些段落读起来像小说,有情节,有冲突,甚至有悬念。这大概就是古代版的"纪实文学"吧。不过这种写法也有弊端,为了追求故事性,难免有添油加醋之嫌。就像现在某些传记作家,为了增加可读性,把主人公的每句话都写得像台词一样精彩。 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历史总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看到的孔子,究竟是真实的孔子,还是后人希望我们看到的孔子?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换个角度想,即便这本书是伪作,它至少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孔子的想象和期待,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资料吗?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读这种古书,最忌讳的就是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我的做法是边读边质疑,把书中的智慧当作食材,经过自己的思考这个"锅"的翻炒,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精神食粮。毕竟读书不是为了崇拜古人,而是为了滋养今人。《孔子家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两千年前的孔子,更是当下读书的我们自己——我们选择相信什么,质疑什么,最终都反映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 读罢掩卷,忽然想起书中记载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放在今天依然掷地有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不能像某些人那样对古籍顶礼膜拜,也不能像另一些人那样全盘否定传统。或许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开放而审慎的心态,既不盲目崇古,也不轻率否定,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31370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