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
知书房
常言道
落魄道人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在当代社会价值多元的背景下,落魄道人的《常言道》呈现出一幅别具洞见的精神图谱。这部作品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跳脱了传统道德说教的窠臼,用平实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处世哲学。书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常言",实则蕴含着经过生活淬炼的智慧结晶,在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中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道人笔下的智慧往往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自然流露,比如他用"茶杯里的风波"来比喻人际纠纷的微不足道,又用"屋檐下的麻雀"暗喻安于现状的生存哲学。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让深奥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特别令人会心的是,书中处处可见道人那种略带自嘲的幽默感——他既会严肃地讨论生死大事,转眼又调侃自己"连个道观都经营不好"。这种反差萌让整部作品洋溢着亲切的人间烟火气。
细读之下不难发现,《常言道》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入世中的出世"态度。道人既不像传统隐士那样完全超脱尘世,也不像俗世中人那样汲汲营营。他笔下的每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世相,又折射出超越性的思考。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使得这部作品在当代众多心灵鸡汤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剂治愈现代人精神焦虑的良方。
凡人皆问道,道人只言常。
落魄道人的《常言道》记录了这位隐士的处世箴言与人生体悟。道人名姓不显,生平难考,然其文字间流露出的洞明世事、淡泊名利之态,令人不禁想起魏晋风流。他主张随缘任运、知足常乐,以超然物外的态度面对红尘纷扰,字里行间既有道家的逍遥,又暗含佛家的慈悲。虽无惊世之才,却能在寻常巷陌间参透天机,于柴米油盐中悟得大道,这般境界,倒让我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细读此书,分明是后人托名而作。那些劝世良言虽以道人游历为线索串联,却处处可见明清话本的影子。就像"樵夫遇仙"的桥段,分明是《聊斋》里常见的套路;而"富商顿悟"的故事,又带着《醒世恒言》的市井气息。但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考据真伪?书中"万事随缘莫强求"的处世哲学,与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一脉相承,这才是最值得玩味的精髓。
若论学派归属,《常言道》实在难以简单归类。表面看是道家清静无为的延续,细品却暗藏禅宗机锋,偶尔还流露出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底色。这种杂糅反倒成就了其独特魅力,就像江南园林,虽格局不大,却能在方寸之间包罗万象。我最爱其中"饥来吃饭倦来眠"的洒脱,比起那些故作高深的玄谈,这般平实的话语反而更见功夫。
掩卷沉思,此书最动人处在于将玄妙道理化入市井闲谈。那些卖油郎、打铁匠的寻常故事里,藏着"顺应自然"的至理;而道人看似随意的只言片语,却道破了"心安即是归处"的真谛。这般智慧,不正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最需要的清凉剂吗?每当我为俗务所困时,总会想起书中那句"红尘万丈,不如一壶清茶",顿时觉得云淡风轻。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或许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
而今人读《常言道》,不必苛求字字珠玑。就像品一壶陈年普洱,重要的不是考证产地年份,而是当下那份回甘的滋味。书中那些看似浅白的家常话,实则暗合"道法自然"的深意。在这个人人追逐成功的时代,能静心体味"得闲便是主人"的意境,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福分。
值得一读,很励志。
古人有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今人却反其道而行,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瘠。落魄道人的《常言道》恰恰点破了这个时代病症。书中说,从前的人讲信用重然诺,一诺千金。现在的人把承诺当儿戏,合同都能随意撕毁。
落魄道人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他说,老辈人借钱写欠条是怕自己忘记,现在人借钱写欠条是怕对方抵赖。这话说得透彻。再比如他说,过去邻里之间互相帮衬,现在住对门都不认识。这话听着刺耳但确实是实情。
书中还讲到现在的人情冷暖。落魄道人说,从前亲戚走动是图个热闹,现在走动是图个红包。从前朋友见面问吃饭没,现在见面问买房没。这些话说得直白,但句句在理。
落魄道人特别提到现在的教育问题。他说,过去教书先生受人尊敬,现在补课老师被人举报。过去学生尊师重道,现在学生敢跟老师拍桌子。这些话虽然难听,但确实是现在常见的事。
最让人感慨的是书中说到的家庭关系。落魄道人说,从前子女孝顺是天经地义,现在子女啃老是理所当然。从前父母严管是望子成龙,现在父母溺爱是害子成虫。这些话虽然说得重,但确实点出了现在很多家庭的困境。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