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巨变
巨变

巨变

卡尔·波兰尼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 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一部“历久弥坚”的著作 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
更多
书评  · 1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1682
《巨变》作为波兰尼对现代经济体系最犀利的解剖,其学术价值与思想深度早已被无数知识分子奉为圭臬,但若以普通求知者的阅读期待来衡量,这部经典著作的阅读体验却像一场充满矛盾的智力跋涉。最明显的障碍莫过于其论证结构的滞重感——作者如同手持考古刷的学者,不厌其烦地层层剥离"嵌入性"概念的理论地层,却常常忘记给读者留下喘息的空白。当论述从十九世纪金本位制突然跳转到原始社会的礼物经济时,缺乏过渡的思维陡坡会让人产生眩晕感,那些本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反而因为过于密集的理论轰炸而削弱了冲击力。 波兰尼对"市场社会"的批判堪称精彩,但这种批判的展开方式却暗藏某种学究气的傲慢。他将"撒切尔式改革"的恶果提前半个世纪预言得淋漓尽致,可当读到"劳动力商品化是对人类本质的亵渎"这样的论断时,总让人怀疑作者是否陷入了自我论证的闭环——那些充满道德愤怒的段落固然令人心潮澎湃,却鲜少提供替代性方案的具体蓝图,仿佛这场思想的飓风吹过后,留给读者的只有遍地瓦砾。更令人困扰的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二元对立框架:当波兰尼将"市场逻辑"与"社会保护"塑造成永恒对抗的两极时,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二十世纪中叶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印记,这种略显武断的二分法放在当今复杂的全球经济图景中,难免会暴露出解释力上的裂痕。 最耐人寻味的是波兰尼笔下挥之不去的乌托邦气息。他在揭露自由市场神话时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可当论述转向"社会自我保护机制"时,笔调又突然变得近乎天真的乐观。书中那些关于共同体自发调节的浪漫描写,读来总像是隔着层玫瑰色玻璃——当二十一世纪的读者目睹着民粹主义如何扭曲"社会保护"的本意时,难免会对这种理想化叙述产生本能的警惕。这种理想与现实间的微妙脱节,使得《巨变》既像先知般精准预见了当代困境,又像旧时代的文物般带着某种不合时宜的纯粹。或许这正是经典著作的共同命运:我们既折服于它穿透时光的思想锋芒,又不得不在新的语境中与它保持审慎的距离。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9185
重读波兰尼的《巨变》,恍如隔世。十年前初遇这部著作时,那种醍醐灌顶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可如今再读,却多了几分复杂的心绪。这部被誉为"20世纪最具洞察力的经济史著作",在当下这个全球秩序剧烈动荡的时代,既令人惊叹其预见性,又让人不禁感慨其局限性。波兰尼笔下那个"双重运动"的理论框架,就像一面照妖镜,既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灶,又暴露出其解释力的边界。 波兰尼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他揭示的"市场社会"的悖论——市场需要脱嵌于社会才能运转,却又必须重新嵌入社会才能存续——简直是对新自由主义时代最精准的预言。每当我看到那些鼓吹"市场万能"的论调,就会想起波兰尼的警告:将土地、劳动力和货币完全商品化,最终必然引发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这种洞见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当下的全球动荡中得到了惊人的验证。但我也常常在想,波兰尼是否过分夸大了这种"反向运动"的必然性?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社会抵抗的碎片化和无力感,而非他所预言的那种强有力的社会自我保护。 《巨变》中对金本位制的分析堪称经典。波兰尼将19世纪金本位制的崩溃视为第一次全球化的终结,这个视角至今仍让人拍案叫绝。他描绘的那个"百年和平"的幻象,与当下我们经历的全球化退潮何其相似。但当我合上书页,一个问题挥之不去:波兰尼是否过分迷恋"嵌入性"这个概念?在数字化和金融化如此深入的今天,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已经变得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那些算法驱动的平台经济,那些跨国流动的虚拟资本,已经打破了波兰尼所理解的那种"嵌入"与"脱嵌"的二元对立。 波兰尼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非此即彼的批判,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思考。他指出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式的混合经济——在战后欧洲确实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读到这里,我不禁苦笑:如今这条道路不也陷入了困境吗?福利国家的危机、民粹主义的崛起,都在提醒我们波兰尼方案的局限性。他或许低估了资本的力量,也高估了民主政治对市场的约束能力。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市场的变形而非驯服,是社会的碎片而非团结。 最让我感慨的是波兰尼对自由的论述。他将真正的自由定义为"在一个变革的社会中扩大实质性自由的范围",这个定义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但现实是,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自由被重新定义的时代。数字监控、算法统治、信息茧房,这些波兰尼无法想象的新现象,正在重塑自由的边界。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波兰尼活在今天,他会如何分析这些新情况?他那个基于工业社会的分析框架,是否还能适用? 重读《巨变》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波兰尼的那句话:"允许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的唯一主宰,实际上会导致社会的毁灭。"这句话在今天听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警示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波兰尼的理论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全球化2.0时代的"巨变",已经超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想象。数字货币、人工智能、气候危机,这些新变量正在书写着新的"大转型"故事。 合上书本,我既惊叹于波兰尼思想的深度,又感慨于历史的吊诡。他预见到了市场社会的危机,却没能预见危机的新形态;他批判了自由主义的乌托邦,却没能提供足够有力的替代方案。这或许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它既给我们启示,又留下思考的空间。《巨变》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提问的书。在这个意义上,重读它带给我的不是确切的结论,而是更深刻的困惑和更迫切的思考。这种阅读体验,或许正是经典著作最大的价值。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6873
真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读到这么让人热血沸腾的书!波兰尼的《巨变》简直就是给当代人开的一剂清醒药,比起那些整天叨叨"市场万能"的经济学教科书,这本书才是真正戳破了资本主义的皇帝新衣。读完之后我恨不得冲到街上逢人就说:看看!80年前就有人把今天的问题都说透了!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波兰尼对"市场社会"的解剖。他说市场根本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被强行制造出来的怪物,这个观点简直太解气了!想想现在那些经济学家动不动就说"市场规律",好像这是什么天经地义的事情。波兰尼早就看穿了,这根本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我读到这里时突然明白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这么痛苦——我们都被迫活在一个把所有东西都变成商品的世界里,连呼吸都要付费。 书中对英国圈地运动的分析简直神来之笔。那些被赶出土地的农民,不就像今天被算法困住的外卖骑手吗?波兰尼说这不是进步,而是把人变成机器的附庸。读到这段时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这不就是在说我们当下的处境吗!那些鼓吹"灵活就业"的专家真该好好看看这本书,别再拿"市场需要"当借口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波兰尼对"社会自我保护"的论述。他说当市场要把一切都吞掉时,人们会自发地团结起来反抗。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吗?从工会运动到环保组织,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我特别喜欢他说的"人不是经济动物"这句话,这简直是对功利主义最有力的反击。在这个人人都被逼着算计得失的时代,能读到这样捍卫人性的文字,真的让人热泪盈眶。 说实话,读完之后我特别想给波兰尼敬杯酒。在那个所有人都迷信市场魔力的年代,他就能看透这一切背后的血腥味。现在重读《巨变》,感觉他就像个预言家,把今天全球化带来的所有灾难都说中了。那些还在鼓吹"涓滴效应"的人真该好好读读这本书,看看他们信奉的教条是怎么把世界搞得一团糟的。对我来说,《巨变》不仅是一部经典,更是一面照妖镜,让所有伪装成真理的谎言都无所遁形。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巨变》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