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为明末凌濛初编著拟话本小说集。于1632年(崇祯五年)成书刊行,与作者前著《初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四十卷,每卷一篇,共四十篇,其中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相同,卷四十已亡佚,补录杂剧《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以充数。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95739
当凌濛初在崇祯年间的烛光下编纂《二刻拍案惊奇》时,这位落魄文人大概不会料到,自己精心设计的道德训诫会被后世简化成猎奇的市井故事集。这部明代短篇小说总汇以78个话本搭建起浮世绘般的叙事迷宫——因果报应的陈旧框架里塞满艳情与凶杀,三言两语的劝善尾巴总像硬贴在香艳故事上的道德补丁。书中那些被反复传抄的情节如今仍在影视剧里借尸还魂:尼姑庵里的偷情戏码演变成流量密码,商人遇仙的套路化叙事暴露出创作者想象力的枯竭。当现代读者为"乔兑换胡子宣淫"的露骨描写咋舌时,当网络小说继续抄袭"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的暴富模板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文学遗产的毒性比它的养分更持久。那些被美化为"世情画卷"的文字,本质上是用道德教条包装的欲望展销会,四百年来不断印证着通俗文学最吊诡的真相:越是标榜劝善的作品,往往藏着最油腻的算计。凌濛初用文人雅士的笔调描写市井猥琐,这种精神分裂般的创作姿态,恰似今天某些打着现实主义旗号贩卖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在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重读这些故事,与其说邂逅了古典文学的隽永,不如说照见了人性中从未进化过的阴暗面。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07590
翻开这本书,你就能看到希望。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6691
人看惊堂,始知世事。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8652
"世间听不得的是非,就是眼前看不得的勾当。"——《二刻拍案惊奇》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8774
在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堪称明代拟话本创作的重要转折点。面对晚明世情小说的泛滥之势,凌濛初与冯梦龙虽同倡"导愚适俗"的创作理念,然取径各异:冯梦龙以"情教"为纲,注重世俗伦理的通俗演绎;凌濛初则秉持"奇中求正"的叙事原则,在话本传统中注入文人化的理性思考。纵观明代小说流变,可见凌濛初的创作实践实际上延续了宋元话本"寓教于乐"的叙事传统,与洪楩、熊龙峰等出版家可归为同类,在通俗文学史上自有其位置;其作品虽仍属商业出版范畴,但将市井趣味提升至文人审美的尝试,客观上为清代文人独创小说开辟了先路。 考察晚明白话小说的创作困境,凌濛初与冯梦龙都试图重建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但方法截然不同。冯梦龙着力于情感教化,而凌濛初则通过叙事创新,试图提升话本的艺术品格。具体而言,凌濛初秉持"无奇之所以为奇"的创作理念,在《二刻》中既保留话本的故事性,又融入史传笔法,虽游离于主流市井文学之外,实则承继了魏晋志怪"幻中有真"的叙事传统,与瞿佑、李昌祺等文言小说家的美学追求遥相呼应;其商业出版属性虽与冯梦龙相似,但叙事策略更接近唐传奇"有意为小说"的创作态度。明末清初,凌濛初与冯梦龙对话本小说的改造,预示了通俗文学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若细究其文学史意义,可见凌濛初之取径上承宋元话本、下启《聊斋志异》,在雅俗交融处开辟新境;而冯梦龙的市民趣味虽主导当时书坊市场,却为后世《儒林外史》等世情小说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二刻》中"李将军错认舅"等篇章,已显现出超越单纯劝惩的叙事野心。凌濛初在保持话本骨架的同时,将唐代传奇的叙事密度与宋代笔记的考据精神熔为一炉,这种"以文运事"的创作方法,较之冯梦龙"因事生文"的通俗化处理,更显文人小说的审美自觉。其《叠居奇程客得助》中对商贾心理的精准刻画,既突破传统话本的道德说教模式,又为《型世言》等晚明世情小说提供了艺术参照。从文学演进的深层逻辑看,凌濛初在商业写作中坚守的艺术追求,恰似暗流涌动的地下水脉,表面不敌冯氏"三言"的汹涌浪潮,却在明清小说雅化进程中滋养出更为丰沛的支流。这种介于市场诉求与文人理想间的创作张力,正是《二刻》最具现代启示价值的特质。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