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博士备论
知书房
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5
发表书评
翻检《何博士备论》,常觉茫然若失。这般议论兵法的文字,看似平白晓畅,细读却如雾里看花。友人每言此书浅显,我却总在字缝间窥见宋人兵学的幽微处——那些藏在典章制度背后的用兵之道,分明浸着汴京官话的涩味与士大夫的机锋。何去非以博士之身论兵,笔下难免带着馆阁文人的习气,将兵法韬略裹在骈散交错的章句里,今人读来,倒似隔着一层宣纸描摹刀光。
章太炎论古籍时尝言,读先秦文当先通《尔雅》。今观《何博士备论》,虽非上古遗编,却也需要解开两层绳结:一则是北宋特有的军事术语,譬如"节制""形势"诸词,在当时枢密院的塘报中自有其特定涵义;二则是文人论兵特有的隐喻系统,那些借《左传》《国策》典故说当下兵机的段落,活像在青绿山水里藏着烽燧图。我常对着"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之类的句子发怔,分明字字认得,串起来却像在听隔壁厢房的耳语。
友人笑我钻牛角尖,说此书不过寻常策论。然则我总疑心,那些看似直白的"兵形像水""奇正相生"的论断里,藏着何博士与苏东坡对酌时未尽的酒话。宋人谈兵最是矛盾,既崇文治又要经武,这般纠结心绪渗在墨痕中,让八百年后的读者捧卷时,平白觉出几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凉薄。读至《六国论》中"秦之速亡,正坐胜之太骤"处,恍惚看见一个汴京春夜,烛花爆裂声中,有人把北伐的舆图慢慢卷成了镇纸。
我向来对古代军事著作抱持复杂的态度,《何博士备论》也不例外。作为北宋何去非的军事理论集,它被不少研究者视为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但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其中许多观点已经显得陈旧而局限。
这本书开篇就带着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将战争胜负归因于"天时地利"。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代军事理论家看来未免过于简单——克劳塞维茨早就告诉我们,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复杂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不过有趣的是,随着阅读深入,我发现何去非其实也在尝试突破这种天命观的束缚。他在分析具体战役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转向对将领才能、军队素质等现实因素的探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恰恰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转型期的典型特征。
全书共二十八篇,每篇围绕一个历史战役展开。何去非的论证方式很有特点:先引经据典确立理论框架,再用史实验证。比如在讨论"兵法贵速"时,他以项羽破釜沉舟为例;论证"先声夺人"时,又举出韩信背水一战的典故。这种写作方式在当时可能是创新,但今天看来存在明显缺陷——案例选择过于主观,往往为了证明论点而刻意裁剪史实。
不得不承认,书中有些见解至今仍有启发。比如强调"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反对墨守成规的军事教条主义,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这些思想放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问题在于,何去非的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在经验归纳而非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他就像一位老练的棋手,能凭直觉走出妙招,却说不出其中的数学原理。
更值得商榷的是书中流露的儒家价值观。何去非评判将领时,常常把"仁义道德"放在军事才能之上。这种价值取向导致他对白起、韩信等军事天才的评价有失公允。在现代军事史上,隆美尔的装甲战术、曼施坦因的作战计划,哪个是以"仁义"取胜的?军事就是军事,过分强调道德因素反而会模糊问题的本质。
书中对技术因素的忽视也令人遗憾。火药已经开始应用于北宋战场,但何去非的论述仍然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思维模式。这让我想起马汉在《海权论》中的前瞻性——真正的军事理论家应该预见而非滞后于技术变革。
不过话说回来,苛责一位11世纪的学者缺乏现代军事观念似乎不太公平。我们今天阅读《何博士备论》,重要的不是从中获取具体的战术指导,而是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脉络。就像研读《孙子兵法》不是为了指挥现代战争一样,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化认知而非实用参考。
现代军事理论已经发展出系统工程、博弈论等科学方法,古代军事著作中的许多"妙计"在卫星侦察、电子战面前早已失去魔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历史经验。从何去非对后勤重要性的强调,到他对士气因素的关注,这些朴素认知中包含着永恒的军事真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在想:如果何去非生活在今天,面对信息化战争、无人机作战这些新课题,他会提出怎样的见解?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任何军事理论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今天的先进理念,百年后可能同样会显得过时。
所以我的建议是:可以读这本书,但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读。把它当作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一扇窗口,而非指导现代军事实践的教科书。军事思想史就像一条长河,我们既要看到它的源头,更要关注它奔流的方向。何去非的贡献在于记录了他那个时代的军事智慧,而我们的任务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探索。
"古今人才之盛衰,国之兴亡,系于其用舍之道。"——评《何博士备论》中的人才选拔与国家兴亡之关系
翻阅《何博士备论》,总觉其论调过于迂腐,头头是道却难与实际接轨。何去非讲兵论战,看似引经据典,实则纸上谈兵,缺乏实战价值。文人谈兵,终是隔靴搔痒。那些所谓的高论,不过是书斋里的幻想,放在真正的战场上,恐怕连一刻都撑不住。更可笑的是,他竟以己度人,将一己之见强加于将帅,殊不知战场瞬息万变,岂是几篇策论所能概括?读来令人啼笑皆非。
有人从《何博士备论》中看到"兵者诡道"的谋略智慧,有人悟出"胜败乃常"的豁达境界。而我捧读这部兵书时,仿佛看见何去非在灯下执笔,将毕生韬略倾注其中。字里行间既有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又蕴含着"胜不骄败不馁"的人生真谛。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古人的军事智慧恰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每读一遍,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力量,激励着我在人生战场上勇往直前。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