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寄李筠房
【宋代】张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平。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看着涓涓流水中的荷花,几乎被傍晚的云朵遮掩。站在高处向远望,西风里孤雁在飞,平沙上残月高挂。不知不觉中,那丹枫树已经完全老了,它飘飘摇摇,让人看到了就难免要为它伤怀。无处躲避这秋日的萧瑟,愁绪弥漫到天边。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记前度翦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自从和你分别后,我一直在赋诗饮酒中苦度年华。料想你穿上隐士之服不久,不忍心辜负山水烟霞。记得你我曾在西湖聚会赋词,诗酒唱和,非常愉快。不知道能够在哪里再次重逢。你我今日既都已经隐遁空山,而山中则尽多“自云”,所以自今后如欲两地相赠,以表友情的话,那就赠以梅花吧。

译文

看着涓涓流水中的荷花,几乎被傍晚的云朵遮掩。站在高处向远望,西风里孤雁在飞,平沙上残月高挂。不知不觉中,那丹枫树已经完全老了,它飘飘摇摇,让人看到了就难免要为它伤怀。无处躲避这秋日的萧瑟,愁绪弥漫到天边。

自从和你分别后,我一直在赋诗饮酒中苦度年华。料想你穿上隐士之服不久,不忍心辜负山水烟霞。记得你我曾在西湖聚会赋词,诗酒唱和,非常愉快。不知道能够在哪里再次重逢。你我今日既都已经隐遁空山,而山中则尽多“自云”,所以自今后如欲两地相赠,以表友情的话,那就赠以梅花吧。

注释
李筠(jūn)房:李彭老字商隐,号筠房,作者友人。 美蓉:荷花的别名。 几(jī):几乎。 凭高送目:站在高处向远望。 断雁:孤雁。 丹枫:枫树叶在深秋变得火红。 堪嗟(kānjiē):嗟陀。 无:没有。 避:避开,躲避。 愁满天涯:愁延伸到了穴边。嗡热无边际。 盟鸥(méng ōu):与水岛盟约,指归国。 酒瓢(piáo)诗锦:指吟酒赋诗。 料:想来,料想。猜测之词。 荷(hé)衣:荷叶编成的衣服。即山野老农、衣边渔夫所穿衣服,后亦沿称隐士之服。 负:辜负。 烟霞:山水云链等自然景物。泛称归隐生涯。 前度:上次,前一次。 剪灯一笑:指二人灯下相逢,剪烛夜语。 只赠梅花:用陆凯与范晔故事:南朝陆凯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在长安的友人范晔,并题写一首《赠花》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此典表明作者对李彭老的友谊。
赏析

词的上片写登高望景并由此而生的思友及自伤之情。“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写远望之景。句中用荷花隐含着对远处友人的思念,写出了词人望故人而不见的黯淡心情。“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一个“正”字,与开头的“望”字呼应,把词的重心从思友转到自伤身世上来。西风中失群的孤雁,残月下大片的沙滩,这些凄凉的意象,反映的是词人想到与老友各分散在天涯,彼此挂念、却又不知音信的悲苦感受。

尽管江南的秋景并非如词人所描绘的那样萧飒、败落。但伤感的心情使词人在这一派秋光之中只见了尽老的丹枫,想到的只是无限的迟暮,嗟陀的岁月。所以才有“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之句。“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一个“无避处”,一个“满天涯”,表明客观形势的险恶及主观感受的抑塞悲凄,自己无法摆脱压抑的感觉,只有将满腔愁绪寄与远在天涯的友人。行文至此,词人自伤身世与思念旧友,在此又融合成了一体。

词的下片,则是直抒其“寄人”之情。“一片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写自己在赋诗饮酒中消磨了大好时光,忏悔之情由此可见。“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化用《离骚》中“集芙蓉以为裳”,和孔稚珪《北山移文》“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中的“荷衣”,“烟霞”,称赞李筠房在国破家亡之后,马上披上“荷衣”、陪伴“烟霞”,不作元朝之官,宁做大宋的遗民隐士。然而友人的音讯未通,只能是“料想”。

“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这时只能回忆以前共勉,苦盼再相逢之日。“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以梅花相赠,以梅花互勉,表达出词人不慕荣华、不畏冰霜的高洁品格。以此相赠,即明其不仕新朝之志。词情至此,主题已出,意未尽而辞已穷,就此收笔。

作者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