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门没有面见母亲,咫尺之间却像隔着千万里。
燕子矶头落下的伤心泪,一滴一滴都沉入了江底。
这首诗前两句讲述了作者回到故乡不能面见母亲的情况;后两句由此而感慨不能探母的痛心,同时也表达对整个国家局势的忧愤。全诗行文简练,通俗易懂,尾句语出新奇,更表现出诗人无限的念母之情,爱民之意,忧国之心。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这两句诗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它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充满了对自己未能尽到孝道的内疚之情,又可以感到他以国事为重的责任感及“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心情。较之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情形,更有悲剧色彩。正是沧海横流,方见英雄之本色。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这两句,表面上似乎直接回应了“来家不面母”的事件,然而其内涵却远比表面所展现的深沉。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未能探望母亲的痛心,更是他对国家大局的深重忧虑。南明政权的存亡悬于一线,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权奸与东林党人的斗争,左良玉也趁机发难,导致局势混乱不堪。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然而面对大厦将倾的困境,他独木难支。他在十万火急之中,居然还奉命“勤王”,形同釜底抽薪。这样不争气的局面,不得不一洒清泪。这就像《红楼梦》七十回中,探春在大观园发生“内乱”时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罢,“不觉流下泪来”。史可法“矶头洒清泪”,不是忧惧清军强大,而是为外敌当前,内部离心的状况感到悲愤。而这种悲愤未易言之,只能借向母亲临风谢罪的由头,而尽情宣泄出来。
“滴滴沉江底”,写泪洒清江,千古至文。泪水之所以能沉到江底,只有是铜人铅泪。这就写出了他感情的分量不轻,形象地表现了他忧国的沉痛深至。“滴滴”、“沉底”四个舌齿音(其中有三个为“双音”字),更在音情上加以烘托,效果绝佳。总之,无论就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这首诗都算得上明代五绝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