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01492
2025年09月03日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么纯粹的古书了,朋友说张岱的《陶庵梦忆》值得一看。开始我以为只是些文人雅士的风月故事,没想到翻开就停不下来。 以前觉得晚明文人都是颓废的,整天喝酒吟诗。但张岱写的东西不一样。他写西湖七月半,不是单纯说风景多美,而是写五种看月的人。第一种是达官显贵,第二种是名媛闺秀,第三种是假名士,第四种是市井之徒,第五种才是真看月的人。这种写法让我突然明白,原来观察人比观察风景更有意思。 张岱写吃螃蟹那篇最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自己年轻时吃蟹讲究,要用银针挑肉,还要配特制的醋。后来家道中落,连饭都吃不上,回想当年吃蟹的样子,觉得好笑。这种自嘲的态度很真实,不像其他文人总端着架子。 书里写了很多市井生活。比如卖糖的小贩怎么吆喝,茶馆里说书人怎么吸引听众。这些细节让我觉得明朝的生活离我们并不远。现在街头卖糖的虽然少了,但讨价还价的方式还是差不多。 最打动我的是张岱写他父亲去世那段。他没有用很多悲伤的词,只是简单说父亲走的那天,家里养的鹤突然鸣叫三声,然后倒地死了。这种白描的写法反而让人更难受。我读到这里时,想起自己爷爷去世时的情景,眼泪就止不住了。 这本书好就好在真实。张岱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也不刻意美化过去。他写富贵时的奢侈,也写落魄后的困苦。这种诚实的态度在古书里很少见。现在很多人写东西总要装得很完美,反而让人看不下去。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明朝的印象完全改变了。以前觉得那是个死气沉沉的时代,现在才知道普通人的生活这么生动。张岱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下这些片段,四百年后还能让人感同身受。
陶庵梦忆
知书房
陶庵梦忆
张岱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著
三国魏阮籍著。又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乐论》大约写成于正始初年(正始年始于240年,终于248年),继承了儒家的礼乐观,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通易论》、《通老论》写成于正始年间,强调儒道合流,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主张“臣之求君,阴之从阳”(《通易论》),认为名教的基础在于自然,理想社会应当无为而治,“君臣垂拱”(《通老论》)。《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写于正始之后,全面继承了老庄思想,认为自然、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皆一气之盛衰;善恶、是非、死生都无所区别;理想的人生应当无慧无求,顺应自然,“恬于生而静于死”(《达庄论》);认为今日士大夫恪守礼教当与裤中之虱无异;理想的社会形态应当无君臣、无礼法。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本,此外还有天启、崇祯间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本,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陈、范本为底本校勘出版两卷本,上卷文,下卷诗。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著
辞赋名篇。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元延二年(前11)三月,成帝帅群臣,横渡黄河,行幸河东祭祀后土。“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汉书》扬雄“自序”)。天子追踪殷周之墟,遥思尧舜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于是上《河东赋》以劝。此文可分为三段:开段为前引,写暮春谒神于河东,形容车驾旌旗之盛。中段述成帝追观先代遗迹:览介山,思晋文公及介子推;追慕大禹疏决龙门;登历观(山西永济县山名)而望舜之所耕。他将这些遗迹与远处战场陔下(项羽败处)南巢(夏桀败处)相较,认为这些地方均不如河东。于是天子乘翠龙,渡大河,登华山,该地祥云迎,甘雨降,天子遂叱风伯,呵雨师,大致斥令制风制雨。最后一段乃为对天子及汉代的歌功颂德,而这篇赋的结尾不带任何规谏之辞。扬雄自谓此文目的在于劝。然细绎全文,此赋表面上是对王朝汉德的颂扬,实际上寓讽谏于颂扬之中。姚鼐《古文辞类纂》评云:“《上林》之末有游乎六芝之囿及翱翔书圃之语。此文(《河东赋》)法之,借行游为喻,言以天道为车马,以六经为容,行乎帝王之途,何必巡望山川以为观览乎。”全文仿《楚辞》体,亦融合散体之字句。《汉书·扬雄传》所收录之四赋,《文选》仅此篇未录,其由盖因其体裁和文句不特出,此赋或非子云之佳作也。
琴赋
知书房
琴赋
嵇康 著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精选书评
知书客104586
好书,明代散文之杰作。闲时可读,忙时也可读。富人读得,穷人也可读得。顺境看其闲情雅致,逆境看其沧桑感悟。逐句读有味道,跳着读也有滋味。年轻人看热闹,中年人看门道。富贵如浮云,贫贱似梦影。读后酒醒,读后梦回。在世当如张岱,为文当如《梦忆》。人生百味,不过如此。
陶庵梦忆
知书房
陶庵梦忆
张岱
知书客321346
梦中锦字,人世清欢!陶庵笔墨,说尽浮生百态。夜市灯影可入梦,湖心亭雪亦成诗。富贵时读之如饮冰,潦倒时阅之似逢春。江南烟雨是文章,市井笑谈皆风雅。可晨读以醒神,可夜览以寄怀。达官显贵见其趣,布衣百姓得其味。一部忆往录,半生痴人语。繁华看透是清凉,世事参破即文章。疯魔处见真性情,平淡中显大境界。所谓人生至味,大抵如此!
陶庵梦忆
知书房
陶庵梦忆
张岱
知书客421710
张岱《陶庵梦忆》所记梦华旧事,令人既神往又困惑。前朝繁华,转眼成空,而作者偏以细腻之笔摹写市井声色、园林胜景,恍惚如在目前。然细味其文,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究竟是真怀旧,抑或故作姿态?文采固佳,然铺陈过甚,反失其真。每至山肴野蔌、箫鼓画船处,便觉刻意求工,反不如《东京梦华录》之质朴可亲。
陶庵梦忆
知书房
陶庵梦忆
张岱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