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偶然间在B站看到一个up主推荐汉代辞赋,提到扬雄的《河东赋》。说实话,以前对赋这种文体一直有点抗拒,总觉得辞藻堆砌,华而不实。但这次鬼使神差地点开了电子版,没想到竟读得一头雾水。
这篇赋不算太长,但字里行间充斥着大量生僻字和典故。我一边读一边查字典,进度慢得像蜗牛爬。赋中描写汉成帝祭祀后土的场景,什么"汾阴脽上",什么"灵祇既乡",读着读着就迷失在那些华丽的辞藻里了。最让我困惑的是,扬雄为什么要用这么晦涩的语言来记录一次祭祀活动?难道当时的文人都是这样说话的吗?
查了些资料才知道,扬雄是模仿司马相如的风格写的这篇赋。可问题是,司马相如的赋好歹还有个《子虚》《上林》的故事框架,扬雄这篇简直就是华丽辞藻的大杂烩。我在想,汉成帝真的能看懂这些文字吗?还是说当时的帝王都受过专门的文学训练?这让我对汉代的文化教育水平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赋中有一段描写祭祀场面的文字特别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命群臣,齐法服,整灵舆,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乘。"查了半天才知道"六先景之乘"是指六匹马拉的车。我就不明白了,直接说"六驾马车"不行吗?非得用这么拗口的表达方式?这种写作风格,到底是文学的进步还是退步?
有趣的是,赋中提到了"河东"这个地方。最近正好在读《史记》,发现司马迁也是河东人。这两位的文风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平实流畅,一个晦涩难懂。我在想,是不是因为赋这种文体本身就要求华丽,而史书则讲究实录?这种文体差异让我对汉代文学的分类产生了更多疑问。
读着读着,我突然联想到现在的一些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时代不同,但那种堆砌专业术语、讲究排比对仗的文风,是不是也有点像汉赋?只不过现代人用"推进""强化""深化"这样的词,而古人用"脽""祇""舆"这样的字。这种跨越两千年的文风相似性,到底是文化传承还是某种官场文化的必然?
最让我困惑的是赋的最后一段。扬雄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劝诫皇帝要节俭。前面用那么多华丽辞藻描写祭祀的奢华场面,最后却来这么个转折,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就像现在某些人一边炫富一边说"要勤俭节约"一样可笑。我在想,扬雄写这篇赋的时候,到底是真心劝谏,还是不得不写些场面话?
合上电子书,我依然满脑子问号。这篇赋就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汉代文学的辉煌,也反映了我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局限。也许我应该放下成见,去了解更多汉代的历史背景,才能真正读懂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但说实话,读这样的文章,真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这让我对古代读书人产生了新的敬意。
"河东之水,浩浩汤汤,奔流不息,如历史长河般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沧桑。"
不少读者觉得《河东赋》艰涩难懂,读起来很吃力。其实这不能全怪作品本身。汉代辞赋本来就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里面夹杂着大量黄河以东地区的方言。读不懂的原因在于方法不对。凡是读汉魏以前的文章,最好先了解文字训诂的基础知识。
汉代语言和现代差别很大。当时的白话经过两千年的演变,很多词汇已经消失。比如《河东赋》里"泆荡"这个词,现在根本不用。班固写这篇文章时,用的是长安一带的日常用语。就像我们现在看民国时期的白话文,有些词句也会觉得陌生。
要读懂这类作品,需要借助工具书。《说文解字》就很实用。这本书解释了汉代文字的本来意思。比如赋中"涘"字,现在很少见,但在汉代指水边。还有"沄"字,当时形容水流汹涌的样子。这些字词在现代汉语里要么消失,要么意思变了。
汉代文学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当地俗语。班固在《河东赋》里写"沄沄浑浑",这是关中人对黄河水势的形容。就像现在方言里"忒"、"甭"这些词,外地人可能听不懂。当时的文人写作不会刻意避开这些俗语。
读古书不能光看字面意思。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表达习惯。比如汉代人常用"兮"字,现代人觉得别扭,但当时很自然。理解这些特点,才能体会到作品的真实含义。
读不懂啊,啥意思。
读完《河东赋》后,突然觉得有些恍惚。贾谊笔下那些华美的词藻,像是一场盛大的幻觉,让我不禁怀疑:那些歌颂太平盛世的文字,到底是在赞美现实,还是在掩饰什么?他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绘河东的富庶,可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说不清的焦虑。或许他早就看透了,表面的繁华之下,隐藏着多少隐忧和危机。
我们的文人总是这样,明明看到了问题,却还要用最华丽的语言来粉饰太平。就像现在,我们何尝不是活在各种美好的叙事里?贾谊的赋让我想到,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文字,既是对现实的记录,也是对现实的逃避。那些关于"德政"、"仁治"的颂扬,读来竟有几分讽刺的意味。
最让人困惑的是,我们明知道这种歌颂带着几分无奈,却依然要延续这样的传统。就像明知道德说教无用,却还要反复强调。这大概就是文人的宿命吧,在赞美与批判之间,永远找不到那个平衡点。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