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赋
知书房
琴赋
嵇康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废话连篇看不下去。
在最嘈杂的地铁上读完《琴赋》,愈发确信所谓高雅不过是文人墨客的自我陶醉。嵇康用了三千字描摹琴音如何洗涤心灵,我听了二十多年音乐,明白音律无非是振动空气,却还是忍不住被那些故作深沉的解读恶心到。一边鄙夷这种附庸风雅的做派,一边又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会被某些旋律打动,既做不到彻底否定艺术的价值,又无法像古人那样把乐器捧上神坛。这种矛盾大概就是现代人的通病吧,既清醒又糊涂。但文章本身实在矫情得令人窒息,那些关于琴德教化人心的说教,放在今天简直像出土文物般不合时宜。当然,你要说它完全没有价值也不尽然,只是需要戴着考古学的眼镜去看罢了,毕竟强迫现代人接受这套东西,就像要求都市人穿着汉服挤地铁一样荒谬。
琴心入魂,弦外有音。
翻开《琴赋》的那一刻,指尖仿佛触到了千年前的丝弦。嵇康写这篇赋时大约没想到,他随手拨弄的几段文字,会在后世读书人的心里激起这样长久的回响。我们总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可究竟要传承什么?是那些泛黄的纸张,还是藏在字句间跳动不息的生命力?
昨夜听友人家孩子练琴,机械地重复着考级曲目,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见过的老琴师。那老先生指甲缝里总沾着松香,琴桌漆面磨得发亮,他调弦时闭着眼哼《梅花三弄》的模样,比现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演奏更令人心颤。琴谱上那些虫蛀的小洞,倒像是岁月特意留下的音符。《琴赋》里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德"字如今还有几人能懂?我们博物馆里供着的传世名琴,会不会在玻璃柜里怀念曾经温暖的膝头?
朋友上个月花二十万给孩子买了张明代蕉叶琴,却抱怨孩子宁可打游戏也不愿练。这让我想起嵇康笔下"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的句子。古人抚琴要沐浴更衣,现代人连听完一首完整曲子的耐心都没有。那些拍卖会上天价的古琴,说到底不过是块木头,真正的珍宝是能让心灵震颤的弦外之音。就像外公留下的那床普通木琴,漆面剥落得厉害,可每次拂过泛音的刹那,总让人觉得触碰到了比木材更永恒的东西。
午后在旧书店翻到民国琴谱,扉页上有铅笔写的"乙亥年梅雨受潮"。突然意识到,我们焦虑的"传统断绝",或许不在于年轻人不学古琴,而在于失去那份"宜高张清耳"的心境。上周在公园见老者用矿泉水瓶当琴垫教孩童基本指法,孩子们笑得东倒西歪,却比专业琴房里那些苦着脸练《广陵散》的更像在传承什么。嵇康说"可以导养神气",这"导养"二字,现在倒成了最奢侈的事。
雨夜重读"愔愔琴德,不可测兮"这句,忽然明白父亲生前总爱在阳台上胡乱拨弄那张走调的破琴。他压根不懂什么吟猱绰注,但那些跑调的散音里,藏着比专业演奏更动人的东西。物质传承就像琴身的漆,总会剥落;而精神传承是琴弦的震颤,即便沉默千年,只要遇到懂得的指尖,依然能响起穿越时空的回声。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成不了嵇康那样的琴道大家,但至少该让后人知道:曾经有人,在钢筋森林里,依然听得见三千年前的凤鸣。
妙文,音律之精华。痛快、舒畅、过瘾!可以坐着看,可以躺着看,可以大声朗读,可以默默品味。开心时能读,烦恼时也能读。懂音乐的人能欣赏,不懂的人也能感受。消沉时需要读,得意时也需要读。弹琴不如听琴,听琴不如懂琴。懂琴之人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