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集

阮籍集

阮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三国魏阮籍著。又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乐论》大约写成于正始初年(正始年始于240年,终于248年),继承了儒家的礼乐观,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通易论》、《通老论》写成于正始年间,强调儒道合流,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主张“臣之求君,阴之从阳”(《通易论》),认为名教的基础在于自然,理想社会应当无为而治,“君臣垂拱”(《通老论》)。《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写于正始之后,全面继承了老庄思想,认为自然、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皆一气之盛衰;善恶、是非、死生都无所区别;理想的人生应当无慧无求,顺应自然,“恬于生而静于死”(《达庄论》);认为今日士大夫恪守礼教当与裤中之虱无异;理想的社会形态应当无君臣、无礼法。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本,此外还有天启、崇祯间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本,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陈、范本为底本校勘出版两卷本,上卷文,下卷诗。
更多
书评  · 8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03639
放诞之外,可有余味?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6131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8791
翻开《阮籍集》的瞬间,仿佛触碰到一面被岁月摩挲得温润的铜镜,照见的不仅是魏晋那个动荡年代的风骨,更映出每个现代人内心那片不愿妥协的荒原。历史长河中,这部作品犹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礼教虚伪的外衣,将知识分子在高压政治下的精神苦闷与生存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看似癫狂的"青白眼",那些醉卧酒垆的放浪形骸,何尝不是对司马氏政权最尖锐的讽刺?当读到"礼岂为我辈设也"时,恍然惊觉这声千年前的呐喊,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人被各种社会规训束缚的心灵。 阮籍笔下的人物形象总带着令人心悸的真实感。那个驾车独行至穷途而痛哭的狂士,那个在邻家美妇去世时径直前往吊唁的痴人,那个写《大人先生传》将虱子比作礼法之士的毒舌文人,这些形象碎片最终拼合成中国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知识分子肖像。特别触动我的是《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的孤独者形象,月光下徘徊的身影,与当代都市失眠症患者竟有惊人的相似性。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那些晦涩的比兴突然有了温度。 语言艺术上,阮籍创造了独属魏晋的隐喻系统。朱权若评阮籍,或许会说"如寒夜孤灯",那光芒既不足以照亮整个时代,却足够温暖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善用"飞鸟""孤鸿""朔风"等意象构建苍凉意境,却在《猕猴赋》等谐谑文字里展现惊人的幽默感。最妙的是那些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跳脱表达,比如《达庄论》中突然插入的"云从龙,风从虎",这种断裂感恰恰模拟了思维的真实流动。相较于同时代嵇康匕首般锋利的论说文,阮籍的文字更像淬毒的羽毛,轻盈却致命。 但阅读过程并非全然愉悦。某些时刻,我会对那种极端的消极自由产生警惕。当阮籍在《首阳山赋》中将伯夷叔齐的殉道解构为"虽勉尔而违心",我能理解乱世中的生存智慧,却也惋惜这种解构消解了某种精神高度。更矛盾的是,我们这代人在嘲笑"躺平"族时,又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礼法之士"?这种阅读中的自我怀疑常让我搁卷沉思。 某个加班的深夜,地铁站台冷清如阮籍笔下的"黄垆之痛",突然读懂了他所说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何尝不是活在各自的"魏晋"?也许正如阮籍用醉酒逃避政治联姻,现代人也用各种方式逃避着生活的异化。重读《阮籍集》时,常觉得自己像那个在竹林中偶遇七贤的樵夫,明知他们酩酊大醉的真相,却依然被那种破碎的美所震撼。这种阅读体验像照镜子,既照见古人的风骨,也照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或许再过十年重读,又会从那些晦涩文字里品出新的滋味——毕竟伟大的作品永远比读者活得长久。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阮籍集》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