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85535
2025年06月27日
兵法之巅,胜败之根。败时可读,胜时可读。将军能懂,小卒也能懂。白天可读,夜晚也可读。从头看到尾行,挑着看也行。重读有新意,初读有启发。打仗前要读,不打仗也要读。读书不如用书,用书不如体悟。带兵打仗的宝典,做人做事的明灯。读它十年不如悟它一句。悟透一句就能受用一生。
李卫公问对
知书房
李卫公问对
李靖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握奇经
知书房
握奇经
佚名 著
中国古代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1卷,380余字。相传书中的经文为黄帝臣风后撰,姜尚加以发挥引申,后来又经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作解。经文后附有佚名《握奇经续图》一卷,但仅存其目,无图。再后则附晋马隆《八阵总述》一卷。按《七略·兵书略》有“《风后》十三篇,图二卷”。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曰“依托也”。已定其伪。而《握奇经》之名,汉、隋、唐诸书《艺文志》皆不载。
六韬
知书房
六韬
姜子牙 著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撰。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书并非殷周时赐的作品,而是后人托姜太公之名写成的。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吴子
知书房
吴子
吴起 著
《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相传为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所作。现存《吴子》分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共六篇。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主张先弄清敌人的虚实,选择有利时机进攻,以夺取胜利。
精选书评
知书客878260
这本书从五月读到八月才勉强看完。说是李靖和唐太宗的对话,但内容很可疑。很多地方像是后人伪造的,特别是那些军事理论,和唐代实际情况对不上。文字也显得做作,不像真人对话。我看过《贞观政要》,那里面唐太宗说话就不是这个调调。整本书给人感觉是为了宣扬某种思想硬凑出来的,史料价值很低。九月末在西安住处记下这些想法。
李卫公问对
知书房
李卫公问对
李靖
知书客569142
兵书之糟粕,无聊之典范。读着烦,看着累,想着更累。从头到尾一个样,从尾到头也一个样。强撑精神看,昏昏欲睡时也看。将军看了头疼,小兵看了也头疼。打了败仗要看,打了胜仗也要看。打仗不如练武,看书不如实战。浪费时间!
李卫公问对
知书房
李卫公问对
李靖
知书客128746
大多数人读《李卫公问对》,重点关注李靖的军事智慧。但我更在意唐太宗的态度。作为皇帝,他放下身份向臣子请教兵法,承认自己不足,坚持在实践中验证理论。领导者往往自以为是,何况是九五之尊。书中有一次太宗发现错误后立刻改正记录,这在古代帝王身上很少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深思。权力容易让人迷失,书中展现的治国态度更为难得。
李卫公问对
知书房
李卫公问对
李靖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