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巴山蜀水,千年文脉,一部方志,半部西南。常璩笔下那些消逝的古国与族群,在《华阳国志》的竹简上重新苏醒。当我在成都博物馆见到汉代说唱俑那夸张的笑靥时,突然明白为何这片土地能孕育出如此独特的文明记录——它既不是冰冷的官府档案,也不是飘渺的神话传说,而是带着体温的历史。 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在展厅里发着幽光,而常璩的文字同样照亮了古蜀国的迷雾。从蚕丛鱼凫到开明王朝,那些被中原史官简化为"西僻之国"的记载,在这里获得了丰满的肉身。特别触动我的是他对杜宇化鹃传说的处理,没有居高临下的"辨妄",而是保留了这个悲情故事的温度。这种对待传说的态度,比现代某些执着于"正本清源"的史学家更显智慧。 在都江堰畔读《蜀志》时,水流声与书页声奇妙地共鸣。常璩写李冰治水,不仅记其"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更捕捉到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松潘草原见到的羌族碉楼,它们和李冰的石人一样,都是巴蜀先民写给大地的情书。书中那些精确的水道记载,至今仍能在谷歌地图上找到对应轨迹,这种跨越千年的地理真实感令人战栗。 最耐人寻味的是《南中志》里那些消失的族群。在昆明市博物馆看到的滇王金印,与书中记载的"靡莫之属"形成奇妙互文。常璩记录西南夷的"椎髻左衽",与今天彝族服饰上的银饰何其相似。这种文化基因的顽强存续,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震撼人心。我曾在凉山听毕摩诵经,那些音调似乎穿越了《华阳国志》的纸页。 书中对诸葛亮南征的记载尤为珍贵。不同于《三国志》的简略,常璩保留了"七擒七纵"的民间记忆。在昭觉县的彝族火把节上,我意外发现当地人仍将孔明视为火把的发明者——历史记忆与民间传说就这样缠绕了千年。这种层累的文明记忆,正是《华阳国志》最动人的质地。 特别要提《汉中志》里的秦岭描写。去年穿越傥骆道时,在悬崖上发现汉代栈道孔洞的瞬间,突然读懂了常璩笔下"连山绝险"的重量。他将地理险阻转化为文字张力,让每个地名都带着历史的回响。这种写作技艺,今天的非虚构作家仍可借鉴。 常璩对"大姓"现象的记录堪称社会学的先声。在阆中古城看到那些延续千年的家族祠堂时,才真正理解书中"世掌部曲"的含义。这种宗族网络构成的文明基底,或许正是巴蜀历经劫难却能不断重生的密码。我在成都漆器厂见到的匠人,说不定就是书中某位"工官"的后裔。 《华阳国志》最了不起的,是它保存了失败者的历史。从公孙述到李特,这些在中原史观里的"僭伪",在常璩笔下获得了平等的叙事权。站在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前,突然明白这种地方视角的珍贵——它让历史不再是单声道的颂歌,而变成了多声部的交响。 合上书卷时,成都平原正飘着细雨。那些在字里行间游动的巴蜀魂灵,似乎正穿过雨幕走来。常璩用他的笔,为西南大地建造了一座比任何青铜器更不朽的纪念碑。这座文字丰碑上刻着的不仅是过往,更是指向未来的路标——关于文明该如何记忆自己,关于边缘如何成为中心,关于沉默者如何获得声音。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常璩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越绝书
越绝书
越绝书
袁康  著
又称《越绝记》。浙江地方志。东汉袁康撰,吴平编定。原二十五卷, 今辑十五卷。袁、吴均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编约于战国至东汉间成书,七万余字,记事下及秦汉。分外传本事、荆平王内传、外传记吴地传、吴内传、计倪内经、请籴内传、外传纪策考、外传记范伯、内传陈成恒、外传记地传、外传计倪、外传记吴王占梦、外传记宝剑、内经九术、外传记军气、外传枕中、外传春申君、德序外传记、叙外传记十九篇。内容涉及人物、地理、都邑诸方面。外传记吴地传、记地传二篇叙句吴、于越山川形势、农田水利、工场矿山等,共记姑中山、犬山等十多座,太湖、无锡湖等十九个。计倪内经、外传枕中二篇记农事与农时关系。吴地传与地传诸篇,又载牧场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对研究吴越两国及古代浙江历史、地理有较大参考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版本甚多,宋、元刻本均佚。明嘉靖间有赵垣仿宋刻本。清光绪四年(1878)有钱培名辑金山钱氏刊《小万卷楼丛书》本, 附札记。民国有《四部备要》、 《四部丛刊》本。今有商务印书馆1956年张宗祥校注本,附钱培名、俞樾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乐祖谋点校本,有陈桥驿序,后附序跋辑录。陈桥驿《关于<越绝书>及其作者》(载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79、4)可资参考。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及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供参考。
江南野史
江南野史
江南野史
龙衮  著
北宋龙衮撰。此书专记南唐事,旧来著录多入载记类。宋初人记载南唐史事的著作是最为丰富的,五代十国的其他朝代都不能与之相比。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宋初撰录南唐史事的有6家,仅举今天尚存于世的来说,就有郑文宝的《江表志》、陈彭年的《江南别录》、作者佚名的《江南余载》以及龙衮的《江南野史》。北宋末至南宋初更出现了马令和陆游两家颇具规模的《南唐书》。南唐偏安一隅,传闻异辞较多,因此这些众多的撰著都各有其参考价值。《江南野史》一书,宋代各家书目都著录为20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还说全书共有84篇传文,但明清以来传本都只有10卷,传文也只剩下34篇。此书虽不用记传之名,但实为纪传之体,其情形类似陈寿《三国志》中的吴志和蜀志。该书第1卷为先主李昪传,第2卷为嗣主李璟传,第3卷为后主李煜传,第4卷以下才是臣僚的传记,共有宋齐丘等引人的传,像韩熙载,冯延巳这样的名臣都未见其传,估计是已经亡佚了。另外王明清《挥麈后录》说此书有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的传,今本也未见,当亦在亡篇之中。此书所记南唐事,以出自故老传闻者居多,其中自不免有传闻失实之处,宋人书中曾对其有所纠正,但本书在诸家记南唐史事的书中时代较早,亦有为它书所不及处,如孙晟林文肇等传就与新旧《五代史》颇有异同,可资参考。后来马令和陆游两家《南唐书》均有不少内容采自此书。此书有《四库全书珍本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