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野史
知书房
江南野史
龙衮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5
发表书评
知书客598291看透,方可成书。
知书客454949野史难辨真假。
知书客999575野史而已,真假难辨啊。
知书客44302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读龙衮《江南野史》,总让我想起这句诗。五代十国,这个被后世史家轻描淡写为"乱世"的时代,在龙衮笔下却呈现出别样的生动与鲜活。
南唐的兴衰,就像一场华丽的梦境。从李昪开国时的励精图治,到李璟时的文采风流,再到李煜的风花雪月,三代君主的命运轨迹,勾勒出一个王朝的完整轮廓。读至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时,不禁让人感慨:究竟是文人误国,还是乱世成就了文人?
五代十国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其复杂微妙的政治生态。龙衮笔下的南唐朝廷,既有徐知诰这样的开国功臣,也有冯延巳这样的词臣宰相。权力与文艺交织,阴谋与风雅并存。读《江南野史》时,我常常惊讶于那个时代人物的多面性——他们可以是精明的政客,也可以是纯粹的文人,更可以是二者的奇妙结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衮的叙事风格。与正史的庄重刻板不同,《江南野史》带着野史特有的生动与随意。书中对李煜的描写尤为传神,不仅记录了他的词作,更描绘了他的日常生活细节。那些关于宫廷宴饮、文人唱和的记载,让千年之后的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不过,作为现代读者,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野史固然生动,但也掺杂着不少道听途说的内容。比如书中关于小周后与宋太祖的传闻,就明显带有后世演绎的成分。读这类记载时,我常常会想: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还原,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历史研究充满了魅力。
最令我感慨的是书中对南唐灭亡过程的描写。当宋军兵临城下时,李煜还在填词作赋。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思考:在乱世中,文艺究竟是一种救不了国家,但至少可以慰藉人心。南唐虽然灭亡了,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永远闪耀在历史长河中。
合上《江南野史》,眼前仿佛还浮现着金陵城的繁华景象。那个曾经"凤阁龙楼连霄汉"的南唐,最终化作了史书中的几行文字。但龙衮的笔触让这段历史变得如此鲜活,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风貌。或许,这就是历史写作的最高境界——让逝去的时光在文字中重现光彩。
知书客616470江南烟雨朦胧处,多少楼台曾歌舞。读完龙衮的《江南野史》,眼前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细雨打湿了青石板路,酒旗在风中轻轻摇曳,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都化作史书中的几行墨迹。这部记载南唐历史的野史笔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那个风雅时代的窗口。
南唐立国之初,承袭了唐朝的衣冠礼乐,李昪以"唐"为国号,意在延续大唐的正统。这个偏安江南的小朝廷,却在乱世中开创了一段令人惊叹的文明盛世。龙衮的笔下有这样一个细节:李璟在位时,宫中藏书阁的典籍"堆积如山",文人雅士"朝夕论道"。这样的场景,在五代十国那个武人当道的年代,显得格外珍贵。
最令人动容的是书中对李煜的描写。这位亡国之君在政治上的失败,恰恰成就了他在艺术上的不朽。龙衮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段:城破之日,李煜仍在宫中填词作画,当宋军闯入时,他从容搁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种文人的气节与风骨,透过纸背扑面而来。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他那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书中对南唐宫廷生活的描写尤为精彩。龙衮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风雅世界的点点滴滴:宫中女子梳着"朝天髻",穿着"蹙金裙";文人聚会时以"击钵催诗"为乐;就连日常饮食也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精致优雅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龙衮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往往能捕捉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比如记载宋军围城时,南唐将领皇甫继勋临阵脱逃,却被自己的部将射杀;又比如描写李煜被俘北上时,金陵百姓"夹道涕泣"。这些场景的描写,既有史家的客观,又不失文学的魅力。
掩卷沉思,《江南野史》最打动我的,是它记录下的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南唐却保持着对文化的虔诚与热爱。正如书中所记,李煜即便在亡国后,仍坚持每日读书作词。这种文化坚守,或许正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却始终延续的重要原因。
龙衮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曲献给那个风雅时代的挽歌。透过他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已经远去的世界的温度。合上书页,耳边似乎还回荡着秦淮河畔的笙箫,眼前仿佛还浮现着金陵城头的明月。历史就是这样,在平淡的叙述中,藏着最动人的故事。
查看更多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