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季北略
知书房
明季北略
计六奇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4
发表书评
知书客248546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写尽了明朝末年的乱象,读来让人心情沉重。书里的人物个个鲜活,李自成的崛起、崇祯的自缢,都像在眼前发生。最触动我的是那些普通人的命运,他们在大时代里挣扎求生,却往往逃不过悲剧。作者没有刻意美化或丑化谁,只是平静地记录,反而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残酷。读完觉得,明朝的灭亡不是突然的,而是一步步走向深渊,每个细节都值得深思。
知书客348520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录了明朝末年的动荡岁月。书中常常提到"忠义"二字。比如他写卢象升战死沙场时写道:"象升力竭,犹手刃数人,马蹶被执,骂不绝口而死。"这段文字很简单,但画面感很强。一个将军战到最后,死也不屈服,这就是忠义。
这样的故事在书中很多。史可法守扬州,城破时宁愿跳江也不投降。这些人都知道明朝要亡了,但他们还是选择尽忠。这不是傻,而是一种坚持。就像书中写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方见丈夫本色。"
计六奇写这些事的时候很冷静,没有夸张。他用白描的手法记录历史,让读者自己感受。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活着要有原则。即使情况再坏,也要坚持做对的事。现在读这些故事,会觉得特别有力量。因为历史总是相似的,人生总会遇到困境。看看这些古人怎么做,就能找到方向。
知书客611391读完《明季北略》最深的感受就是,历史总是用最残酷的方式教育后人。明末那些满口忠孝节义的大臣们,在国难当头时一个个原形毕露,要么贪生怕死,要么首鼠两端。计六奇笔下那些触目惊心的记载,把所谓"士大夫气节"的虚伪面纱撕得粉碎。最讽刺的是,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那些平日把"君君臣臣"挂在嘴边的东林党人,不是忙着变卖家产准备投降,就是连夜缝制新朝官服。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道德说教根本抵不过人性本能。明朝灭亡的教训告诉我们,与其指望士大夫们靠道德自律来救国,不如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可惜崇祯皇帝到死都没明白,他信任的那些"正人君子",其实比阉党更不可靠。这段历史看得人既痛心又愤怒,它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没有制度约束的道德,终归是镜花水月。
知书客514460古人著史,意在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垂戒。今人读史,只图猎奇消遣,看热闹不嫌事大。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明末乱象,本应使人警醒,却成了某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津津乐道于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的细节,却从不思考亡国之祸从何而起。
书中记载的党争倾轧,与今日官场何其相似。东林党人与阉党互相攻讦,只顾私利,不顾国家存亡。今日某些人拉帮结派,排除异己,与明末党争如出一辙。更可笑的是,他们还要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
书中记载的民变四起,根源在于官吏贪腐。官员们横征暴敛,逼得百姓走投无路。今日某些人嘴上喊着为人民服务,背地里却大肆敛财。他们读《明季北略》,只会看到如何镇压民变,却看不到如何避免民变。
最可悲的是,书中记载的忠臣义士,今日已无人效仿。史可法死守扬州,以身殉国。今日某些人见利忘义,卖国求荣。他们读《明季北略》,只会嘲笑史可法不识时务。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明末的悲剧,今日仍在重演。读《明季北略》而不思改变,与不读何异?
知书客907968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的《明季北略》,终于合上这本厚重的史籍。说来惭愧,这部记载明末北都史事的著作,竟比预想中难啃得多。作为一部私修史书,计六奇以遗民身份执笔,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孤愤,却又不得不谨小慎微,这种矛盾的气质让阅读过程格外沉重。每读三五十页就得搁下缓缓,仿佛那些三百年前的刀光剑影会透过纸背灼伤眼睛。
《明季北略》成书于清初,作者计六奇虽非当朝显宦,却以布衣之身完成了这部二十四卷的巨著。在那个文字狱渐起的年代,私修明史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官修《明史》的曲笔讳饰不同,这部书保留了更多原始史料的面貌。我常想,当年计六奇在昏暗油灯下抄录邸报、整理见闻时,是否也如我此刻这般,被历史的重量压得喘不过气?
全书最震撼处在于对崇祯朝最后岁月的记录。那些奏疏、塘报、日记的碎片,拼凑出一个王朝崩塌的完整图景。读至"京师陷"三字时,手指竟不自觉地颤抖。计六奇的笔法极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李自成进京时的细节更具冲击力——比如记载宫中更漏如常滴答,而值夜太监早已逃散。这种荒谬的真实,比任何渲染都令人心悸。
作为史料,此书的价值在于多层次呈现。既有庙堂之上的决策争议,也有市井小民的流言轶闻。某日读到记载北京粮价飞涨的段落:"麦一石银二十四两,民有持金条而易一饼者",忽然想起去年在潘家园见到的明代秤砣,当时只当是寻常古玩,此刻才惊觉那小小铜器背后,竟承载着如此惨烈的民生疾苦。
不过也要承认,私修史书难免存在局限。书中某些传闻明显带有演义色彩,比如张献忠"七杀碑"的记载就与考古发现不符。计六奇对东林党人的偏爱也时见笔端,写周延儒罢相时那句"天下冤之",明显带着个人情绪。这些瑕疵倒让文本更显真实——毕竟完全客观的历史叙述本就不存在。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书中对士人群像的刻画。在国破家亡的绝境中,有人投井明志,有人变节求荣,更多人则在夹缝中艰难抉择。读到翰林院编修汪伟全家自缢前"从容赋诗"的记载时,忽然理解陈寅恪为何说"明清易代之际最可窥见士人真面目"。这些细节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能展现人性的复杂光谱。
文字方面,计六奇的文风堪称"瘦硬通神"。没有骈四俪六的修饰,只用最简练的文言记录最残酷的真相。这种风格与所记内容形成奇妙共振,当读到"是日大雪,饿殍填沟壑"这样不足十字的记载时,北方的寒风仿佛穿透书页扑面而来。这种文字的力量,或许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史笔森严"。
若论不足,一是某些事件的时间线略显混乱,二是对农民军的记载难免受立场局限。但考虑到作者身处清朝统治下,且资料获取艰难,这些都可理解。反倒是一些看似琐碎的记载,如今成为珍贵的社会史素材,比如记载京城沦陷前夜,茶馆里仍在议论"闯王是否真龙天子",这种日常场景比官方文书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现场。
掩卷沉思,这部书最打动我的,是计六奇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执着。在时局动荡、资料散佚的困境中,他像抢救落水者般打捞着每个历史碎片。这种态度令人肃然起敬——真正的史家从来不是冷眼旁观者,而是用生命与历史对话的求道者。读至末卷"计六奇曰"的评述部分,忽然觉得手中捧着的不是故纸堆,而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说来有趣,读史过程中总想起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明季北略》恰似一个绝佳注脚,证明历史转折处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单个人物的贤愚,而是整个系统的失效。当读到崇祯皇帝在煤山遗言"诸臣误朕"时,忽然明白这句话应该倒过来理解——不是大臣误君,而是整个文官系统与皇权制度的共谋,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
这部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历史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简化的因果链条。在计六奇的笔下,明末乱局中每个抉择背后,都纠缠着制度惯性、利益博弈和认知局限。这种复杂性提醒我们,对待历史既要避免简单归因,也要警惕用后见之明苛责前人。也许正如书中某处批注所言:"读史如临深渊,俯察时但见自己倒影。"
查看更多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