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常璩

华阳国志

常璩  

又名《华阳国记》。区域著名方志。东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璩,江原(今四川重庆)人。曾任成汉散骑常侍,掌著作典册,熟谙蜀事,遂纂是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志为名的地方志。约四十一万字。所记上起远古下止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间巴蜀事。内容分三部分:一至四卷记梁、益、宁三州(相当今四川、陕西汉中和云南部分地区)历史、地理,但以地理为主,类正史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主记公孙述、刘焉、刘璋、蜀汉、成汉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似正史本纪;但详于正史。十至十二卷记三州自西汉至东晋的“贤士列女”等,相当“正史”列传。合地理、编年、人物于一体。地理主记各州历史、郡县沿革、治城、著名山川、道路,物产、风俗、民族、官宦政绩等,多为《后汉书》所据。特别对巴蜀古史、李冰修都江堰、诸葛亮征战事,以及对西南古代民族等记载颇详,为他书所不及。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代地理、历史、经济、民族珍贵资料。蜀汉事迹和蜀晋间史事也较《三国志》和其他史书完备,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一部重要历史地理著作。最早刻本为北宋神宗元丰成都刻本,已失传。今传世多明、清刻本与抄本。有明铜梁张佳胤刻本、廖寅题襟馆本和1984年巴蜀书社刘琳校注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92871
《华阳国志》号称“方志鼻祖”,但仔细读来,总觉得有问题。常璩写巴蜀史事,大量引用神话传说,正经史料却不多。他说蜀地“民风淳朴”,可三国时蜀汉内部党争激烈,哪来的淳朴?尤其对李特、李雄的记载,明显替成汉政权涂脂抹粉。一个东晋人写十六国史,立场本身就值得怀疑。更奇怪的是,全书对诸葛亮极力吹捧,却对刘备轻描淡写,这种选择性记录,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8490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我直到最近才真正读完这本被称为"方志之祖"的《华阳国志》。以前总觉得这种古籍枯燥难懂,现在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比想象中好看得多,完全颠覆了我对方志的刻板印象。 这本书最让我惊讶的是它记录的内容如此丰富。它不仅写了地理,还详细记载了从远古到东晋时期巴蜀地区的历史。我看到很多熟悉的三国人物在书中出现,但角度和《三国演义》完全不同。比如诸葛亮治蜀的细节,在《华阳国志》里就写得特别具体。 书中对蜀地风土人情的描写让我特别有感触。那些山川河流、物产风俗的描述,虽然文字简练,却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画面。我读到关于都江堰的记载时,突然意识到原来两千年前的工程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那些小人物的故事。比如记载的一个普通县官如何治理地方,一个不知名的书生怎样苦读成才。这些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温度。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蜀汉政权的记载。透过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作者常璩对故国的复杂情感。他既客观记录历史,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蜀地的深厚感情。这种克制又真挚的笔调,让这本史书有了独特的人文气息。 读完之后,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这本书能流传千年。它不只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承载着巴蜀人民集体记忆的史书。那些看似平淡的记载背后,是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4493
不少人抱怨《华阳国志》读起来很费劲,觉得文字拗口难懂。其实问题主要出在阅读方法上。这本书是东晋常璩写的,用的是当时巴蜀地区的方言和白话。现在的读者直接看当然会觉得吃力,因为他们不了解当时的语言习惯。 古代地方志都这样,会掺杂大量当地方言和俗语。《华阳国志》记录的是四川一带的事,自然用四川话写。比如书中说的"坝子"、"摆龙门阵"这些词,现在四川人还在用,但外地人就摸不着头脑。读不懂不是因为书有问题,而是读者准备不足。 要读这种古方志,得先做功课。至少要懂点训诂学,知道怎么查古代方言。最好先看看《方言》《释名》这类书。古人写书都是给同乡看的,没考虑过外地人能不能看懂。我们现在看觉得难,是因为语言环境变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华阳国志》里很多地名都是古称,和现在对不上号。比如书中的"江州"指重庆,"广汉"是现在的绵阳。读者得一边看一边查地图,不然完全不知道在说哪里。书中官职名称也跟现在不一样,需要对照当时的官制来理解。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1772
翻开《华阳国志》,你会看到巴蜀的山水。好奇时读常璩,他告诉你:"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想了解家乡时,他记录着:"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嵋"。对历史有疑问时,他写着:"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当你想知道古蜀的真相时,他明确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想知道民生状况时,他如实记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更不用说"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五丁力士拖蛇出山"……任何时候打开这本书,都能找到西南大地的历史片段。几乎每个四川人,都能在书里发现自己家乡的影子。常璩用平实的语言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地理、物产、风俗和历史。他没有过多评价,只是把事实写下来。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5723
巴蜀之地,自古便是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记录了这一方水土的风物人情,也展现了作者的诚挚用心。书中所记山川形势,城池乡邑,都是实地考察得来。作者走遍蜀地,亲见亲闻,才写下这些文字。他写地理,不夸大,不虚美,只如实记录。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书中记载的蜀地人物,都有血有肉。他们的事迹或大或小,但都真实可信。作者没有刻意拔高谁,也没有贬低谁。他写人,重在写实。这种写法,让人读来觉得亲切。我们从中能看到古蜀百姓的生活状态,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公正之心。 华阳国志的文风质朴平实。作者不用华丽辞藻,不堆砌典故。他用最普通的语言,讲述最真实的故事。这种文风,读起来不费力,却能让人记住内容。书中记载的每件事,都像亲眼所见一般清晰。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可靠。作者不追求文采斐然,只求内容准确。他写历史,不是为了显摆学问,而是为了让后人了解真相。这种治学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可贵。我们读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蜀历史,还能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