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阳国志
知书房
华阳国志
常璩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1
发表书评
知书客161174"巴蜀自古多奇士,此志可窥天府之秘。"
知书客797044华阳国志写得好,常璩有才。
知书客818494巴山蜀水,千年文脉,一部方志,半部西南。常璩笔下那些消逝的古国与族群,在《华阳国志》的竹简上重新苏醒。当我在成都博物馆见到汉代说唱俑那夸张的笑靥时,突然明白为何这片土地能孕育出如此独特的文明记录——它既不是冰冷的官府档案,也不是飘渺的神话传说,而是带着体温的历史。
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在展厅里发着幽光,而常璩的文字同样照亮了古蜀国的迷雾。从蚕丛鱼凫到开明王朝,那些被中原史官简化为"西僻之国"的记载,在这里获得了丰满的肉身。特别触动我的是他对杜宇化鹃传说的处理,没有居高临下的"辨妄",而是保留了这个悲情故事的温度。这种对待传说的态度,比现代某些执着于"正本清源"的史学家更显智慧。
在都江堰畔读《蜀志》时,水流声与书页声奇妙地共鸣。常璩写李冰治水,不仅记其"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更捕捉到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松潘草原见到的羌族碉楼,它们和李冰的石人一样,都是巴蜀先民写给大地的情书。书中那些精确的水道记载,至今仍能在谷歌地图上找到对应轨迹,这种跨越千年的地理真实感令人战栗。
最耐人寻味的是《南中志》里那些消失的族群。在昆明市博物馆看到的滇王金印,与书中记载的"靡莫之属"形成奇妙互文。常璩记录西南夷的"椎髻左衽",与今天彝族服饰上的银饰何其相似。这种文化基因的顽强存续,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震撼人心。我曾在凉山听毕摩诵经,那些音调似乎穿越了《华阳国志》的纸页。
书中对诸葛亮南征的记载尤为珍贵。不同于《三国志》的简略,常璩保留了"七擒七纵"的民间记忆。在昭觉县的彝族火把节上,我意外发现当地人仍将孔明视为火把的发明者——历史记忆与民间传说就这样缠绕了千年。这种层累的文明记忆,正是《华阳国志》最动人的质地。
特别要提《汉中志》里的秦岭描写。去年穿越傥骆道时,在悬崖上发现汉代栈道孔洞的瞬间,突然读懂了常璩笔下"连山绝险"的重量。他将地理险阻转化为文字张力,让每个地名都带着历史的回响。这种写作技艺,今天的非虚构作家仍可借鉴。
常璩对"大姓"现象的记录堪称社会学的先声。在阆中古城看到那些延续千年的家族祠堂时,才真正理解书中"世掌部曲"的含义。这种宗族网络构成的文明基底,或许正是巴蜀历经劫难却能不断重生的密码。我在成都漆器厂见到的匠人,说不定就是书中某位"工官"的后裔。
《华阳国志》最了不起的,是它保存了失败者的历史。从公孙述到李特,这些在中原史观里的"僭伪",在常璩笔下获得了平等的叙事权。站在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前,突然明白这种地方视角的珍贵——它让历史不再是单声道的颂歌,而变成了多声部的交响。
合上书卷时,成都平原正飘着细雨。那些在字里行间游动的巴蜀魂灵,似乎正穿过雨幕走来。常璩用他的笔,为西南大地建造了一座比任何青铜器更不朽的纪念碑。这座文字丰碑上刻着的不仅是过往,更是指向未来的路标——关于文明该如何记忆自己,关于边缘如何成为中心,关于沉默者如何获得声音。
知书客763348我们巴蜀自古就是一块宝地,这里山高水长,物产丰富。老百姓勤劳朴实,官府办事公正。从古至今出了不少能人。
这地方四面环山,中间是平原。气候不冷不热,雨水不多不少。种庄稼很合适,百姓很少挨饿。地下有铜铁盐井,山上长奇花异草。这些都是老天爷给我们的福气。
蜀人做事很实在,不喜欢说大话。当官的爱护百姓,经商的讲究诚信。工匠手艺精巧,农夫勤快肯干。大家都凭真本事吃饭,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我们这里的人读书很认真。从小学礼仪,长大懂道理。许多人家都出过读书人,有的还做了大官。他们写文章很厉害,说话做事都很有分寸。
巴蜀的历史很悠久。从开天辟地到现在,发生过很多大事。有些地方打过仗,有些朝代换过人。但这些都没影响老百姓过日子。我们该种地种地,该做工做工,把日子过得安安稳稳的。
我最佩服的是那些为民做主的清官。他们不收贿赂,不欺负人,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都说他们是好官,死后还要立碑纪念。
现在看这些记载,觉得特别自豪。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传统。我们这一代人要继续保持,让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好日子。
知书客981329"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这部《华阳国志》以如此恢弘开篇,将西南古国的历史镌刻在华夏文明的长卷之上。
查看更多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