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绝书
知书房
越绝书
袁康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奇书,史家之瑰宝。可究其地理,可考其人物。想了解春秋时可读,想研究吴越时也可读。学者可得其精髓,普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迷茫时需要翻阅,清晰时也需要翻阅。读史不如通史,通史不如知史。知史之要!《越绝书》记载吴越兴衰,保留先秦史料。体制独特,内容广博。既有方志特点,又具史书价值。叙事翔实,考证严谨。地理、人物、事件俱全,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典籍。
重复太多,看着很烦。
一页页读完《越绝书》后,心里很激动。这本书让人真切感受到吴越文化的深厚。它记录了吴越争霸的历史,比《史记》更详细。书里写了很多战争故事,比如勾践卧薪尝胆,伍子胥复仇,都很真实。袁康写这本书很用心,他收集了很多民间传说和官方记载。书里不光有打仗的事,还写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是记录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袁康写得很实在,没有太多修饰,让人一看就懂。书中有些方言词汇,读起来很有意思。袁康的态度很客观,他对吴国和越国都没有偏袒。他把两国的优缺点都写出来了。我最喜欢看范蠡和文种给勾践出主意的部分。这些计谋写得特别清楚。袁康把每件事的前因后果都讲明白了。他没有随便下结论,而是让读者自己判断。这本书保存了很多古代越地的资料。现在看这些内容特别珍贵。袁康的文笔很朴素,但很有力量。他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地说清楚。
越地历史中有一部书叫《越绝书》,它记载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袁康生活在东汉,他收集了很多关于越国的资料。书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民间传说,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读这本书时我感到很困惑。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都带着一种模糊感,好像隔着一层雾。比如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书里写得很详细,但又让人觉得不太真实。范蠡和文种这两个重要谋士,他们的很多计谋听起来很厉害,可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太可能。特别是书中关于宝剑和神怪的记载,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最让我迷茫的是伍子胥这个人物。书里说他帮助吴国强大,最后却被吴王杀害。他的结局很悲惨,但书中又说他变成了潮神。这种亦真亦幻的写法让我不知道该怎么理解。还有西施的故事,书里说她帮助越国复仇,但后来又不知所踪。这些内容都让人难以判断真假。
书的语言也很特别。有的地方很简洁,像在记流水账;有的地方又很夸张,用了很多修饰词。这种风格上的不一致更增加了阅读的困难。我常常要反复看同一段话,才能大概明白作者想说什么。
书中对战争的描写尤其让人感到迷茫。一场战役可能只用几句话带过,但对战前的占卜却写得很详细。这种轻重不分的写法让我很难把握重点。而且书中经常突然插入一些预言和梦兆,打乱正常的叙述顺序。
读完整本书后,我对吴越那段历史反而更糊涂了。书中记载的许多事都像谜一样,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也许这就是古代历史的特点吧,真实和传说总是混在一起。
白岩松说:"现代人读书太多,思考太少。"这话放在《越绝书》上倒是恰如其分。这部号称"地方志鼻祖"的古籍,被捧得过高了。翻开那些泛黄的纸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陈腐气息,让人怀疑所谓"越国绝唱"究竟有多少真实的分量。
袁康笔下的吴越春秋,被涂抹得如同话本小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被一次次重复咀嚼,像块被人嚼烂的口香糖。那些所谓"绝密档案",不过是用华丽的辞藻包装的市井传闻。我宁愿相信司马迁的《史记》,至少太史公还会在竹简上留些存疑的空白。
最可笑的是后人称它为"复仇之书"。难道一部地方志的价值,就在于它记录了多少血腥的复仇故事?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段落被反复引用,仿佛这就是吴越文化的精髓。我不禁要问:除了这些猎奇的情节,它还剩下什么?
今日随手翻到"夫差内传"一章,那些堆砌的形容词让我起腻。把亡国之君写得像个悲情英雄,这种笔法实在令人不适。记得去年在苏州博物馆看到吴王剑,实物远比书中的描写更有震撼力。历史不该是这样被演绎的。
藏书家们总爱炫耀自己收藏的宋刻本,我倒觉得这书最适合放在古董店的玻璃柜里——作为一件标价过高的文物,而不是被奉为圭臬的史籍。与其读十遍《越绝书》,不如去绍兴的越王台走走,至少那里的砖瓦不会说谎。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