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37956
2025年09月04日
在南朝这个权力更迭如走马灯的时代,李延寿的《南史》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唏嘘的图景。当制度性保障付之阙如时,即便最辉煌的王朝也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宋齐梁陈四代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没有健全制度约束的情况下,维系政权稳定需要多么苛刻的条件:既要有雄才大略又懂得自我节制的君主,还要有一批既通晓政务又能保持操守的官僚集团。而历史总是残酷地证明,这样的组合实在太过难得。 但《南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没有将这些帝王将相简单脸谱化。刘裕北伐时的豪情与晚年猜忌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权力对人性的腐蚀;萧衍从勤政爱民到沉溺佛教的转变,读来既觉可笑又感可悲。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看似无关宏旨的细节:梁武帝与臣下辩论佛理时的神采飞扬,陈霸先临终前对太子那句"勿学汝父"的痛切之言。这些片段让历史人物突然鲜活起来,仿佛能看见他们朝服下的喜怒哀乐。 李延寿笔下的南朝,就像一面布满裂痕的铜镜,既照见了那个时代的璀璨光华,也映出了权力游戏中的斑驳阴影。读至陈叔宝在井中被俘时还在索要张丽华,不由得想起杜牧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但细想之下,这何尝不是整个南朝贵族文化的缩影?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人性细节交织的写法,正是《南史》最耐人寻味之处。
南史
知书房
南史
李延寿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隋书
知书房
隋书
魏征 著
《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后汉书
知书房
后汉书
范晔 著
《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光武帝称帝(25年)起至汉献帝禅让(220年)的195年历史。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在三国时代以前,人们将《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唐代以后渐以本书取代《东观汉记》。
新元史
知书房
新元史
柯劭忞 著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内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原文外,还译引德国人哀德蛮(Erdmann)所译拉施都丁《史集》、多桑《蒙古史》等,并参考屠寄《蒙兀儿史记》早期刻本等同时代人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为是书。本纪较简,繁冗之处皆移入志书,故志书较《元史》及其他元史著作为详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书无自撰序跋、凡例、考异和引据出处,为论者所诟病。又因哀德蛮德文译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史学观点极为守旧。刊于辛亥后尚以“史臣曰”发表史论;《兵志》删除元代禁止汉人使用武器记载,认为元代已是“华夷大同”。1921年12月4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十五史》之一。
精选书评
知书客398099
《南史》采八代之精华,融南北之风云,其叙事如行云流水,疏密有致,令人读之忘倦。李延寿以一家之言,合四朝之事,剪裁精当,取舍有度,尤善刻画人物风神,使数百年间衣冠文物跃然纸上。其文辞雅洁而不失生动,虽时有疏略,然气韵贯通,自成一格。每览此史,未尝不叹其以简驭繁之妙,使人于纷纭史料中得见南朝清雅气象,诚良史之笔也。
南史
知书房
南史
李延寿
知书客481275
史笔巅峰。可正着读,可反着读。写史如同刀刻,削去浮华留下筋骨。王侯将相的野心,草民百姓的挣扎,都在这八十卷里。盛世可读,乱世更该读。富贵者读得透,贫贱者也读得懂。做官的要读,不做官的也要读。读史不是记年份,是看人心。人心古今同,治乱循环久。南朝的兴亡,就是人性的镜子。
南史
知书房
南史
李延寿
知书客488220
翻《南史》的时候觉得有点晕。很多皇帝都做过荒唐事,但最后还能坐稳江山。比如刘宋的前废帝,明明是个暴君,却没人能把他怎么样。看多了就觉得困惑,为什么好人总是斗不过坏人。也许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普通人读史书总想找到规律,但现实往往不讲道理。有时候觉得看再多书也没用,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南史
知书房
南史
李延寿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