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隋书
隋书

隋书

魏征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更多
书评  · 8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55679
不少读者翻开《隋书》便觉头昏脑胀,非但制度名物难以索解,就连那些看似平实的叙事也藏着机锋。这倒让我想起幼时初读此书,在"食货志"里撞见"大索貌阅"四字时的茫然——这哪是读史,分明是在破译密文。其实我们与魏征之间隔着的不仅是千年光阴,更有一整套消失的行政语境。贞观年间的奏对文章,本就是给衙门里当差的人看的,那些省台典故、科条术语,在当时官吏眼中都是日用家常。 魏徵这支笔最妙处在于藏着两副面孔。表面上是端肃的史官笔法,内里却时时流露秘书监的实务眼光。读《经籍志》总论时,分明能感受到他在繁复的典籍分类中暗藏治道玄机,就像茶道高手布置茶席,每部典籍的序次都含着深意。我曾见有位老先生读《隋书》百官志,竟对着三师三公的品秩变化画了张折线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魏徵早把制度兴衰的密码藏在职官表的升降里。 读唐初史籍最忌用现代思维硬套。比如看到"奏削"二字就以为是普通公文,殊不知在门下省制度里,这代表着封驳大权。我常建议同好备本《唐六典》在手边,就像章太炎先生教人用《尔雅》解《尚书》。魏徵写史从不肯浪费笔墨,一段看似平淡的任官记录,可能暗讽某个政治陷阱。这倒让我想起当代档案文书,那些枯燥的"会议研究决定"背后,何尝不是藏着惊涛骇浪?史笔如刀,原来古今一理。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8735
《隋书》八十五卷,由魏征领衔编撰,是二十四史中极具分量的一部。这部史书不仅记录了隋朝三十八年的兴衰历程,更凝聚着以魏征为代表的贞观名臣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每当我翻阅这部青史,总会被字里行间透出的历史智慧所震撼,仿佛能听见魏征在太极殿上慷慨陈词的声音。 这部史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史料堆砌。编撰者们以"以史为鉴"的笔触,将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读到《炀帝本纪》时,那些看似客观的叙述中暗含的警示意味,至今读来仍令人警醒。魏征团队没有停留在表象的批判,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失去制约后的必然结局。 书中对隋朝制度的记载尤为珍贵。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过程,科举制度的初创情形,大运河开凿的决策始末,这些内容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更为后世提供了制度建设的重要参考。我常想,唐初能够迅速建立起高效运转的官僚体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隋朝制度的扬弃与改进。 最令人深思的是魏征在史论中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这种将民心向背与政权存亡直接联系的历史观,放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当我读到这些段落,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种种现象,感叹历史总是以不同的形式重复着相似的规律。 《食货志》中关于均田制的记载特别值得细读。那些枯燥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土地制度变革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或许很难完全理解当时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但通过魏征团队的记录,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社会矛盾。 书中对隋末农民起义的记载同样发人深省。编者们没有简单地将起义者污名化,而是客观记录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这种难得的史家笔法,让后世读者能够跳出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式,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历史进程。 读《隋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创新和文化成就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这提醒我们,评价一个时代不能仅凭其存在时间长短,更要看它为后世留下了什么。就像魏征在《隋书》序言中强调的,修史不是为了评判过去,而是为了启迪未来。 每次重读《隋书》,都会有新的感悟。这部史书不仅告诉我们历史是什么,更启发我们思考历史为什么是这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部经典史籍,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更清醒地面对未来。魏征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种思考历史的方式,这才是最珍贵的遗产。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隋书》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