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后汉书
后汉书

后汉书

范晔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光武帝称帝(25年)起至汉献帝禅让(220年)的195年历史。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在三国时代以前,人们将《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唐代以后渐以本书取代《东观汉记》。
更多
书评  · 11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85368
捧读范晔的《后汉书》,总不免生出几分今古相接的感慨。这部记载东汉一百九十五年风云的纪传体史书,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不仅是历史长河的余韵,更藏着中国文人千古不变的精神底色。那些早已湮没在时光里的王侯将相、儒生隐士,透过泛黄的纸页,竟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心如此相通。 东汉士人的风骨最是令人动容。范晔笔下那些"清议"之士,在宦官专权的黑暗年代里,依然保持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凛然气节。李固、杜乔等人面对权势时的铮铮铁骨,读来总让人热泪盈眶。在当下这个功利至上的时代,这样的精神品格更显珍贵。我们常说"不忘初心",而《后汉书》里记载的那些舍生取义的故事,恰似一面明镜,照见当代人灵魂深处的彷徨与坚守。 书中对女性命运的记载尤为令人唏嘘。班昭续写《汉书》的坚韧,阴丽华辅佐光武帝的智慧,以及那些在乱世中飘零的普通女子,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范晔写她们时笔触格外温柔,这种跨越千年的共情,让冰冷的史册有了温度。我常想,若是这些女子生在今日,该是怎样一番光景?或许她们不必再如史书记载的那般隐忍,但那份坚韧与智慧,依然值得当代女性细细品味。 《后汉书》的叙事艺术堪称一绝。范晔善用"互见法",将同一事件分散在不同传记中叙述,需要读者自己拼凑完整图景。这种写法看似支离,实则暗含深意——历史本就充满多重面相,真相往往藏在字里行间。读这样的史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像品茶一般细细咂摸。每当我重读《党锢列传》与《宦者列传》的对应篇章,总能发现新的历史玄机,这种阅读体验实在妙不可言。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那些关于普通人的记载。范晔不仅关注帝王将相,更留心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独行列传》里记载的那些特立独行之士,《逸民列传》中描写的隐逸高人,都在告诉我们:历史不只是大人物的舞台。这种平民视角的史观,在今天看来依然超前。读这些篇章时,我常常忍不住想象:若是范晔活在当下,会怎样记录我们这个时代普通人的故事? 掩卷沉思,《后汉书》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深沉的历史眼光。那些看似遥远的东汉往事,其实都在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始终如一。或许这正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在回望过去时,更清楚地看见自己。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5951
翻开范晔的《后汉书》,总有种迷失在历史迷雾中的恍惚感。这部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前四史"的巨著(《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着东汉195年的兴衰荣辱,却让我这个现代读者时常陷入困惑的漩涡。 那些密密麻麻的列传与帝纪,像是一幅幅斑驳的壁画,隐隐约约勾勒出东汉王朝的轮廓。范晔的文笔固然典雅凝练,时而如"明镜照形,往事知今"般通透,时而又似"飞鸢戾天,鱼跃于渊"般飘逸。但更令人困惑的是,这看似严谨的史书里,为何总飘荡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气息?范晔在序言中信誓旦旦要"实录",笔下却分明藏着对宦官外戚的咬牙切齿,对党锢名士的惺惺相惜。 读至《党锢列传》,那些"清议"之士的形象让人既敬且惑。他们标榜"澄清天下",可那些慷慨激昂的奏疏里,到底藏着多少私心与意气?范晔将李膺比作"百炼之钢",把范滂称作"岁寒之松",这般浓墨重彩的赞美,反让我怀疑起史家的客观来。而转至《宦者列传》,那些被描述得穷凶极恶的阉人,当真个个都是祸国殃民的罪魁吗? 最令人困惑的莫过于《皇后纪》。那些在深宫里挣扎的女性,时而被塑造成祸水,时而又被赞为贤后。阴丽华"婉嫕有礼"的背面,是否也藏着政治博弈的暗流?梁妠"称制终身"的传奇里,又掩盖了多少血腥与无奈?范晔写她们时,笔尖总在道德评判与事实陈述间摇摆不定。 合上书卷,满脑子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疑问。这部被历代推崇的史书,究竟有多少是冰冷的史实,多少是温热的私货?范晔在《逸民列传》里说"不为危言覈论",可字里行间分明溅落着时代的眼泪。金圣叹曾说《西厢记》是"天地妙文",而这部《后汉书》倒像是块棱角分明的多棱镜,每转一个角度就折射出不同的光斑。 最后想起书中那句"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忽然觉得历史与当下何其相似。我们今日的困惑,或许正是范晔当年的困惑。这部书写尽了东汉的兴衰,却给后人留下了更多待解的谜题。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132
关于我们目录本纪·光武帝纪上本纪·光武帝纪下本纪·显宗孝明帝纪本纪·肃宗孝章帝纪本纪·孝和孝殇帝纪本纪·孝安帝纪本纪·孝顺孝冲孝质帝纪本纪·孝桓帝纪本纪·孝灵帝纪本纪·孝献帝纪本纪·皇后纪上本纪·皇后纪下列传·刘玄刘盆子列传列传·王刘张李彭卢列传列传·隗嚣公孙述列传列传·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列传·李王邓来列传列传·邓寇列传列传·冯岑贾列传列传·吴盖陈臧列传列传·耿弇列传列传·铫期王霸祭遵列传列传·任李万邳刘耿列传列传·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列传·窦融列传列传·马援列传列传·卓鲁魏刘列传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下列传·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列传·苏竟杨厚列传上列传·郎顗襄楷列传下列传·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列传·樊宏阴识列传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列传·梁统列传列传·张曹郑列传列传·郑范陈贾张列传列传·桓荣丁鸿列传列传·张法滕冯度杨列传列传·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列传·班彪列传上列传·班彪列传下列传·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列传·光武十王列传列传·朱乐何列传列传·邓张徐张胡列传列传·袁张韩周列传列传·郭陈列传列传·班梁列传列传·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列传·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列传·孝明八王列传列传·李陈庞陈桥列传列传·崔骃列传列传·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列传·杨震列传列传·章帝八王列传列传·张王种陈列传列传·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列传·虞傅盖臧列传列传·张衡列传列传·马融列传上列传·蔡邕列传下列传·左周黄列传列传·荀韩钟陈列传列传·李杜列传列传·吴延史卢赵列传列传·皇甫张段列传列传·陈王列传列传·党锢列传列传·郭符许列传列传·窦何列传列传·郑孔荀列传列传·皇甫嵩朱俊列传列传·董卓列传列传·刘虞公孙瓚陶谦列传列传·袁绍刘表列传上列传·袁绍刘表列传下列传·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列传·循吏列传列传·酷吏列传列传·宦者列传列传·儒林列传上列传·儒林列传下列传·文苑列传上列传·文苑列传下列传·独行列传列传·方术列传上列传·方术列传下列传·逸民列传列传·列女传列传·东夷列传列传·南蛮西南夷列传列传·西羌传列传·西域传列传·南匈奴列传列传·乌桓鲜卑列传志·律历上志·律历中志·律历下志·礼仪上志·礼仪中志·礼仪下志·祭祀上志·祭祀中志·祭祀下志·天文上志·天文中志·天文下志·五行一志·五行二志·五行三志·五行四志·五行五志·五行六志·郡国一志·郡国二志·郡国三志·郡国四志·郡国五志·百官一志·百官二志·百官三志·百官四志·百官五志·舆服上志·舆服下

@《后汉书》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