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后汉书
范晔

后汉书

范晔  

《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光武帝称帝(25年)起至汉献帝禅让(220年)的195年历史。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在三国时代以前,人们将《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唐代以后渐以本书取代《东观汉记》。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49110
翻开《后汉书》,如同推开一扇斑驳的朱漆宫门,扑面而来的是东汉两百年的风云激荡。当你想探究权力本质时,范晔冷峻的笔锋剖开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深意;当你困惑于历史吊诡之处,班超"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西域传奇会给你答案;面对人生抉择时刻,陈蕃"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的豪言仍在回响;而当你目睹世间不公,范晔记下的"举谣言"制度会提醒你民意自古有之。 这部纪传体断代史藏着太多中国政治的基因密码。范晔以"正一代得失"为旨归,将蔡伦造纸的智慧与梁冀跋扈的骄横并置,让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壮烈与党锢之祸的悲怆交织。他笔下的东汉,既有张衡地动仪的精密刻度,也有宦官专权时朝堂的荒唐刻度。那些列传中的人物,或如李固刚直赴死,或如马援老当益壮,都在演绎着"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永恒命题。 不同于司马迁的郁勃之气,范晔的史笔更像一柄解剖刀。他写外戚专权必溯其制度根源,记党人清议必析其思想脉络。这种抽丝剥茧的严谨,让《后汉书》成为后世研究东汉不可绕过的界碑。当我们重读那些奏议书信,会发现范晔早已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史学精神,熔铸在每一个克制的形容词里。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8374
范晔《后汉书》实为史家绝唱,其叙事简净而不失丰赡,尤以列传最见功力。每读党锢诸贤传,未尝不掩卷太息,想见其为人。范氏善以细节传神,如写严光加足帝腹,光武笑曰"狂奴故态",君臣风云际会之状跃然纸上。至若独创《列女》《文苑》诸传,更见其史识超卓。虽文采稍逊马班,然裁剪得当,褒贬自见,足为后世治史者法。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7250
读《后汉书》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范晔写得太理想化了。那些忠臣孝子的故事,读起来像在说教。他把人物塑造得太完美,反而让人怀疑真实性。历史真的这么简单吗? 书中写了很多清廉的官员,他们拒绝收礼,生活简朴。可是现实中,哪个朝代没有贪官?范晔只写好的,不写坏的,这种选择性记录让人不舒服。他好像在刻意回避人性的复杂面。 关于光武帝刘秀的部分尤其明显。范晔把他写成近乎圣人的存在。但一个开国皇帝怎么可能没有阴暗面?政治斗争中的血腥和算计去哪儿了?这种美化让人难以信服。 书里还强调因果报应,说好人一定有好报。可是看看现实,多少正直的人遭遇不幸?范晔的说法太天真了。历史不是童话故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站不住脚。 范晔写了很多劝人向善的话,听起来很好听。可是他自己最后因为谋反被杀,这不是很讽刺吗?一个写忠君思想的人,最后却不忠。这让我对他写的内容更怀疑了。 书里那些大道理,比如要勤俭节约、要知足常乐,现在看都很正确。可是说和做是两回事。范晔把道理说得太轻松,没考虑现实的困难。普通人要完全做到这些几乎不可能。 我承认《后汉书》有些内容值得学习。但读的时候要带着质疑的态度。不能全信书里说的,要自己思考。历史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范晔的写法太简单化了,把人性想得太美好。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4645
总有人说《后汉书》是经典,但我真看不下去。范晔写的历史书,读起来特别累。内容太多,重点太少。别的史书写得简洁,这本书却总是东拉西扯。 书里写了很多人物,但大部分都记不住。讲一个皇帝要写几十页,真正重要的部分反而一带而过。比如写光武帝,非要把小时候的事都写出来。这些细节有什么用? 更烦人的是写作方式。明明可以用简单的话说清楚,偏要写得文绉绉的。读一页要查好几次字典。什么"徵拜"、"辟举",直接说"任命"、"推荐"不就行了? 书里还总爱讲大道理。每个事件后面都要加一段评论,像是在教训人。我觉得历史书只要把事实写清楚就好,不用总教人怎么做人。 最让我生气的是对待女性的态度。写皇后妃子就只会说她们多贤惠,好像女人就只有这一种价值。对其他女性更是只字不提,好像古代没有普通女人似的。 我试着看了几卷就放弃了。朋友说这书有价值,但我实在受不了。可能是我水平不够,但读书不就是为了获取信息吗?为什么要搞得这么难懂?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书架上吃灰。每次看到都觉得可惜,花这么多钱买来的精装本,最后成了摆设。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8192
①体例工整,见史家功力。②虽杂采众说,然去取谨严。③每论辄引经据典,尤重儒门大义。④叙事简净,不枝不蔓,特善传人。⑤然时见曲笔,不免为贤者讳。⑥较班固《汉书》,稍逊剪裁。⑦其志十篇最见精审,可补《汉书》之阙。⑧论赞骈散相间,自成一家。⑨魏晋以降,仿者众矣。⑩实为良史,宜细读。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