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南史
南史

南史

李延寿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更多
书评  · 7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6465
《南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以其独特的编纂方式和生动的叙事风格,在中国史学史上绽放着夺目光彩。这部纪传体史书由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历时十六年编撰完成,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历史。翻开这部厚重的史册,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脉搏,感受到李延寿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巨著的坚韧与执着。 李延寿生于史学世家,其父李大师就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令人敬佩的是,在父亲去世后,他毅然决定继承父志,独自承担起续修南北朝史的重任。在那个没有现代检索工具的时代,他需要查阅大量原始资料,反复考证比对,这种治学态度至今仍令人动容。我想,正是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才让《南史》成为后世研究南朝历史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这部史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不同于其他正史的刻板严肃,《南史》笔触生动鲜活,常常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记载梁武帝萧衍时,不仅写他的政治作为,还记录了他勤学好读、生活简朴的一面,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写法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可感,读来常常让人会心一笑。作为读者,我特别喜欢这种能让历史人物"活起来"的写作方式。 《南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之丰富,更在于编纂者独到的历史眼光。李延寿在记述南朝兴衰时,特别注重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他通过对比四朝的政治得失,深刻总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经验。这种穿透表象、直指本质的历史洞察力,至今仍能给现代人以深刻启示。每当我读到这些精辟的分析时,都会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李延寿的执着精神所感染。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条件下,仅凭一己之力完成这样一部巨著需要多大的毅力!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是极好的榜样。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想想李延寿十六年如一日的坚持,就会重新获得前进的动力。 作为一部经典史籍,《南史》不仅为我们了解南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窗口,更以其编纂者的精神品格给予后人无穷力量。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再宏伟的目标也能实现。这部著作值得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人细细品读,因为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传承了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力量。每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7956
在南朝这个权力更迭如走马灯的时代,李延寿的《南史》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唏嘘的图景。当制度性保障付之阙如时,即便最辉煌的王朝也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宋齐梁陈四代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没有健全制度约束的情况下,维系政权稳定需要多么苛刻的条件:既要有雄才大略又懂得自我节制的君主,还要有一批既通晓政务又能保持操守的官僚集团。而历史总是残酷地证明,这样的组合实在太过难得。 但《南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没有将这些帝王将相简单脸谱化。刘裕北伐时的豪情与晚年猜忌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权力对人性的腐蚀;萧衍从勤政爱民到沉溺佛教的转变,读来既觉可笑又感可悲。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看似无关宏旨的细节:梁武帝与臣下辩论佛理时的神采飞扬,陈霸先临终前对太子那句"勿学汝父"的痛切之言。这些片段让历史人物突然鲜活起来,仿佛能看见他们朝服下的喜怒哀乐。 李延寿笔下的南朝,就像一面布满裂痕的铜镜,既照见了那个时代的璀璨光华,也映出了权力游戏中的斑驳阴影。读至陈叔宝在井中被俘时还在索要张丽华,不由得想起杜牧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但细想之下,这何尝不是整个南朝贵族文化的缩影?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人性细节交织的写法,正是《南史》最耐人寻味之处。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82
关于我们目录本纪·卷一本纪·卷二本纪·卷三本纪·卷四本纪·卷五本纪·卷六本纪·卷七本纪·卷八本纪·卷九本纪·卷十列传·卷十一列传·卷十二列传·卷十三列传·卷十四列传·卷十五列传·卷十六列传·卷十七列传·卷十八列传·卷十九列传·卷二十列传·卷二十一列传·卷二十二列传·卷二十三列传·卷二十四列传·卷二十五列传·卷二十六列传·卷二十七列传·卷二十八列传·卷二十九列传·卷三十列传·卷三十一列传·卷三十二列传·卷三十三列传·卷三十四列传·卷三十五列传·卷三十六列传·卷三十七列传·卷三十八列传·卷三十九列传·卷四十列传·卷四十一列传·卷四十二列传·卷四十三列传·卷四十四列传·卷四十五列传·卷四十六列传·卷四十七列传·卷四十八列传·卷四十九列传·卷五十列传·卷五十一列传·卷五十二列传·卷五十三列传·卷五十四列传·卷五十五列传·卷五十六列传·卷五十七列传·卷五十八列传·卷五十九列传·卷六十列传·卷六十一列传·卷六十二列传·卷六十三列传·卷六十四列传·卷六十五列传·卷六十六列传·卷六十七列传·卷六十八列传·卷六十九列传·卷七十列传·卷七十一列传·卷七十二列传·卷七十三列传·卷七十四列传·卷七十五列传·卷七十六列传·卷七十七列传·卷七十八列传·卷七十九列传·卷八十

@《南史》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