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读龙衮《江南野史》,总让我想起这句诗。五代十国,这个被后世史家轻描淡写为"乱世"的时代,在龙衮笔下却呈现出别样的生动与鲜活。 南唐的兴衰,就像一场华丽的梦境。从李昪开国时的励精图治,到李璟时的文采风流,再到李煜的风花雪月,三代君主的命运轨迹,勾勒出一个王朝的完整轮廓。读至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时,不禁让人感慨:究竟是文人误国,还是乱世成就了文人? 五代十国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其复杂微妙的政治生态。龙衮笔下的南唐朝廷,既有徐知诰这样的开国功臣,也有冯延巳这样的词臣宰相。权力与文艺交织,阴谋与风雅并存。读《江南野史》时,我常常惊讶于那个时代人物的多面性——他们可以是精明的政客,也可以是纯粹的文人,更可以是二者的奇妙结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衮的叙事风格。与正史的庄重刻板不同,《江南野史》带着野史特有的生动与随意。书中对李煜的描写尤为传神,不仅记录了他的词作,更描绘了他的日常生活细节。那些关于宫廷宴饮、文人唱和的记载,让千年之后的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不过,作为现代读者,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野史固然生动,但也掺杂着不少道听途说的内容。比如书中关于小周后与宋太祖的传闻,就明显带有后世演绎的成分。读这类记载时,我常常会想: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还原,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历史研究充满了魅力。 最令我感慨的是书中对南唐灭亡过程的描写。当宋军兵临城下时,李煜还在填词作赋。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思考:在乱世中,文艺究竟是一种救不了国家,但至少可以慰藉人心。南唐虽然灭亡了,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永远闪耀在历史长河中。 合上《江南野史》,眼前仿佛还浮现着金陵城的繁华景象。那个曾经"凤阁龙楼连霄汉"的南唐,最终化作了史书中的几行文字。但龙衮的笔触让这段历史变得如此鲜活,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风貌。或许,这就是历史写作的最高境界——让逝去的时光在文字中重现光彩。
江南野史
江南野史
江南野史
龙衮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常璩  著
又名《华阳国记》。区域著名方志。东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璩,江原(今四川重庆)人。曾任成汉散骑常侍,掌著作典册,熟谙蜀事,遂纂是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志为名的地方志。约四十一万字。所记上起远古下止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间巴蜀事。内容分三部分:一至四卷记梁、益、宁三州(相当今四川、陕西汉中和云南部分地区)历史、地理,但以地理为主,类正史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主记公孙述、刘焉、刘璋、蜀汉、成汉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似正史本纪;但详于正史。十至十二卷记三州自西汉至东晋的“贤士列女”等,相当“正史”列传。合地理、编年、人物于一体。地理主记各州历史、郡县沿革、治城、著名山川、道路,物产、风俗、民族、官宦政绩等,多为《后汉书》所据。特别对巴蜀古史、李冰修都江堰、诸葛亮征战事,以及对西南古代民族等记载颇详,为他书所不及。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代地理、历史、经济、民族珍贵资料。蜀汉事迹和蜀晋间史事也较《三国志》和其他史书完备,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一部重要历史地理著作。最早刻本为北宋神宗元丰成都刻本,已失传。今传世多明、清刻本与抄本。有明铜梁张佳胤刻本、廖寅题襟馆本和1984年巴蜀书社刘琳校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