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常被奉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但若褪去这层光环,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审视,这部作品实则充斥着令人不适的叙事缺陷。最明显的问题在于狄更斯对戏剧性巧合的过度依赖,整个故事仿佛由一连串精心设计的偶然事件堆砌而成。大卫从寄宿学校逃离时恰好投奔到素未谋面的姨婆家,成年后又恰好在街头偶遇童年保姆佩格蒂,这种机械般的命运安排让故事失去了应有的真实感。当读者试图在虚构世界中寻找情感共鸣时,却总被作者强行插入的巧合打断思绪,就像观看一场拙劣的舞台剧,每个转折都能提前十秒猜到。 人物塑造更是暴露了狄更斯创作能力的局限。主角大卫被赋予了近乎圣徒般的光环,其道德完美主义显得虚假做作——这个角色更像是作者自我满足的产物,而非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相比之下,女性角色的刻画更令人失望。朵拉被简化为"天真愚蠢"的符号,其存在似乎只为证明漂亮女人必然缺乏智慧;而艾妮斯则沦为传统妇德的化身,她永远正确、永远宽容的姿态,简直像是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手册里直接拓印出来的模板。当狄更斯让大卫最终选择艾妮斯时,这个本该动人的情感高潮,却因为人物塑造的扁平化而显得索然无味。 叙事节奏的失控同样令人头疼。狄更斯显然沉迷于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煽情手法,每一个悲伤场景都要配上大段夸张的内心独白。小艾米丽私奔的段落本该充满张力,却被长达数页的哭诉和忏悔拖垮;斯蒂福斯的死亡本该是个悲剧高潮,却因过度渲染而变得滑稽可笑。更糟的是,狄更斯总忍不住跳出来进行道德说教,当读者正沉浸在故事中时,突然就会被作者充满优越感的评论打断——这种居高临下的叙事姿态,让阅读体验变得像在听一场冗长的布道会。 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它缺乏真正的成长。主人公从始至终都没有突破作者预设的道德框架,所谓的磨难不过是给既定结局铺设的装饰性台阶。当合上这本厚达八百页的小说时,我们记住的不是人物的蜕变,而是狄更斯那挥之不去的、令人窒息的说教欲望。这种将文学降格为道德训诫的创作倾向,使得这部作品在当代读者眼中,更像是一件博物馆里的古董,而非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