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尔马契
米德尔马契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是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2年。 该书中有两条贯穿其中的主线:一为少女多萝西娅的婚姻悲剧与理想的破灭,一为青年医生利德盖特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挫折与失败。在这两大主线之中,作者运用了对比、平行以及重复等多种描写手法,从而将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把书中的众多人物,如费瑟斯通、布尔斯特罗德、高思一家等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人生写进小说,突出了“社会挫败人”这一大主题。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11614
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常被冠以"英国最伟大的社会小说"之名,但当我真正走进这个虚构的英国小镇时,却不禁怀疑:这部被过度赞美的作品是否真能担得起如此盛誉?小说以多萝西娅·布鲁克和特蒂乌斯·利德盖特两条主线展开,试图描绘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乡村社会的全景,但这种野心勃勃的叙事架构恰恰暴露了作者力不从心的尴尬。 艾略特确实展现了她对社会观察的敏锐。她笔下的人物,从理想主义的多萝西娅到野心勃勃的利德盖特,再到市侩的银行家布尔斯特罗德,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这种社会剖析真的如评论家们所说的那般深刻吗?我注意到,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常常陷入冗长而重复的困境,那些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不仅打断了叙事的节奏,更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对多萝西娅婚姻选择的反复咀嚼,简直像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老妇人在不断重复同一个话题。 小说中所谓的"社会网络"描写也值得商榷。艾略特试图通过米德尔马契这个微缩社会展现人性的复杂,但实际呈现出来的却是一幅刻意为之的拼图。每个人物都被强行赋予象征意义:多萝西娅代表理想主义,利德盖特象征科学进步,布尔斯特罗德则是资本罪恶的化身。这种标签化的处理方式,让整部小说读起来更像是一本道德教科书而非文学作品。 更令人质疑的是艾略特对女性命运的处理。她确实塑造了多萝西娅这样一个有追求的知识女性形象,但最终却让这个角色在婚姻中逐渐消磨了理想。评论家常称赞这是对女性困境的真实写照,但我看到的却是一种妥协——作者似乎默认了女性在婚姻中牺牲自我的必然性。多萝西娅最终选择成为卡索邦的遗孀照顾者,这种结局与其说是对现实的反映,不如说是作者对女性解放可能性的悲观想象。 小说中那些被奉为经典的社会观察,在今天看来也显得过于简单化。艾略特对阶级矛盾的描写停留在表面,对资本运作的理解也相当肤浅。她笔下的社会冲突更像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想象中的图景,而非真实的社会写照。特别是对工人阶级的描写,几乎完全缺席,这在一个号称要展现"社会全景"的作品中,不能不说是重大的缺失。 艾略特的叙事风格同样存在问题。她那种居高临下的叙述姿态,时不时跳出来对读者进行道德说教的方式,在今天看来尤其令人不适。小说中充斥着"亲爱的读者"这样的直接呼告,仿佛作者生怕读者不能理解她的深意。这种缺乏信任的写作方式,不仅破坏了小说的艺术性,更暴露了作者对自身叙事能力的不自信。 不可否认,《米德尔马契》在文学史上确实占有重要地位,它为后来的社会小说树立了某种范式。但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或许应该摘下那些过誉的光环,看到它作为一部19世纪小说的局限性。艾略特对社会和人性的观察固然敏锐,但她的解决方案——通过个人道德完善来实现社会进步——在今天看来未免太过天真。小说结尾处那些人物命运的安排,更像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妥协,而非对问题的真正回答。 读完这部砖头般厚重的小说,我不禁要问:如果去掉那些文学史上的光环,今天的读者还能从《米德尔马契》中获得多少真正的阅读乐趣?那些被奉为社会分析典范的段落,在今天看来又有多少真知灼见?也许,我们对经典作品的评价,有时候需要保持一点清醒的距离。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5166
我是从二手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米德尔马契》的,书脊已经有些脱胶,扉页上还留着前主人用铅笔写的购书日期——1998年。朋友说这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可我合上最后一页时,只觉得像是被迫参加了一场冗长的维多利亚时代茶话会。 乔治·艾略特确实擅长刻画人物,但这种擅长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全书就像一间塞满古董的阁楼,每个角落都堆砌着过度描写的心理活动。多萝西娅的婚姻悲剧本该震撼人心,可当作者用三十页篇幅分析她选择卡索邦先生时的每个微妙念头后,我只想对着书页大喊"快跑"。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被钢琴老师逼着反复练习同一段曲子的痛苦——再优美的旋律,重复太多次都会变成折磨。 说到卡索邦,这个角色简直是对读者的惩罚。作者用"像在解冻的腌鲱鱼"来形容他的学术研究,我倒觉得这个比喻更适合他本人:苍白、乏味、散发着令人不适的气味。最荒谬的是,当他猝死在图书馆时,我竟然为多萝西娅感到一丝解脱。这大概就是艾略特的心理描写带来的副作用——连读者的道德观都被扭曲了。 利德盖特医生的故事线本可以成为全书的亮点,但艾略特非要把他塑造成某种医学版的堂吉诃德。他在巴黎的"堕落经历"读起来像廉价的言情小说,而他和罗莎蒙德的婚姻简直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相互折磨。特别当罗莎蒙德用那双"像被雨水打湿的紫罗兰"般的眼睛看着丈夫时,我真希望有人能打破这面矫揉造作的滤镜。比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那些直击灵魂的苦难描写,这种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就像在抱怨香槟不够冰。 书中唯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玛丽·高思,这个其貌不扬的家庭教师身上闪烁着真实的人性光辉。当她拒绝弗莱德时说的那句"我不愿意嫁给一个需要我原谅的男人",简直是对全书其他女性角色的辛辣讽刺。可惜这样的高光时刻太少,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忍受布尔斯特罗德夫妇那些令人昏昏欲睡的宗教辩论——这些段落读起来就像被迫参加邻居家的圣经学习小组。 说到写作手法,艾略特那种上帝视角的评述令人疲惫。她总是突然跳出来告诉读者该如何评判某个角色,就像晚宴上那个非要给每道菜写品鉴笔记的客人。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瓦尔登湖》里梭罗那种让事实自己说话的方式。当艾略特用三页纸分析弗莱德赌博的心理动机时,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傲慢与偏见》里达西先生那句简洁有力的"她还可以,但还没漂亮到打动我的心"。 最令人沮丧的是小说的结构。多条故事线像打翻的毛线团般纠缠不清,每当某条线索开始引人入胜,作者就硬生生切换到另一个场景。这种叙事方式或许是想展现"米德尔马契"这座小镇的全貌,但实际效果就像同时观看六台播放不同节目的电视机。读到三分之二处,我已经开始跳过那些关于医院改革的冗长讨论——这些段落简直比现实中的市政会议还要枯燥。 结局部分更是灾难性的。主要角色们像被强行塞进童话结局的木偶:多萝西娅成了寡妇慈善家,利德盖特沦为准时赴宴的普通医生,连玛丽都莫名其妙地接受了洗心革面的弗莱德。这种处理方式让前面七百页的心理描写显得尤为可笑,就像精心调配了十小时的浓汤最后被兑水稀释。我不禁想起《包法利夫人》那个令人窒息的结尾——有时候悲剧反而比强行圆满更诚实。 重读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对比:当《汤姆叔叔的小屋》用直白的力量撕开奴隶制的伪善时,《米德尔马契》却用显微镜观察着中产阶级的道德焦虑。前者像一记重拳,后者则像永远织不完的毛衣。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学生会被推荐读斯托夫人——至少她相信文字应该像火把,而非装饰客厅的壁毯。 合上书时,窗外的雨还在下。这本砖头般的小说在我桌上投下阴影,像极了维多利亚时代那些笨重的红木家具。它确实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但方式就像用手术刀解剖蝴蝶——结果固然精确,却失去了所有诗意。有时候我在想,如果艾略特能像简·奥斯汀那样懂得留白的艺术,或者像勃朗特姐妹那样放任情感流淌,这本书或许能真正触动人心。但现在,它只能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标本,供学者们研究那个过度分析的世纪。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9831
"如果我们能更清楚地看透他人的生活,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在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
2025年08月01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