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古之书家求道,笔墨间自有天地正气,如王右军写《兰亭序》,曲水流觞之际,犹存修禊事也之诚。今之书家逐利,展览开幕必先问润格几何,拍卖成交须得社交媒体九宫格,与贩夫走卒何异?右军当年写经换鹅,今人却要鹅金换字,此中雅俗之辨,岂非天壤之别? 右军墨迹,一钩一画皆从心出。《姨母帖》中"痛贯心肝"四字,墨色枯润相生,如闻其哽咽之声;《丧乱帖》颠沛流离之态,笔画间尚存东晋士人风骨。而今人作书,先调美颜滤镜,再计流量算法,纵然金粉满纸,不过行尸走肉耳。每于博物馆见《快雪时晴帖》真迹,总觉得那纸上游走的不仅是墨痕,更是一个不肯向世俗低头的灵魂。 今人但知《兰亭》乃天下第一行书,却不知其可贵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悲悯。右军雅集时慨叹生死,今日书家酒会上只谈房价。犹记去岁某拍卖会,伪作《平安帖》竟以亿计成交,满座衣冠争相举牌,这般荒诞剧,倒像是给"书道日衰"四字作注脚。 案头常备《王右军集》,非为临摹其形,实想揣摩其神。看《十七帖》中与友人的家常问候,便知魏晋风骨不在峻岭孤松,而在柴米油盐间那份从容。而今人连执笔都要直播带货,笔墨未落先算收益,这般急功近利,纵然日日临池,终究是买椟还珠。书法一道,若只余皮相,失了心魂,写得再像右军,也不过是提线木偶罢了。
王右军集
王右军集
王右军集
王羲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