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右军集
知书房
王右军集
王羲之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1
发表书评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经常出现"鹤"的形象。"群鹤翔舞,翩若惊鸿"这是《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鹤"意象。这些鹤不是静止的,而是充满动感的,就像他的书法线条一样流畅自然。这里可以看出他对自由洒脱的追求。
王羲之喜欢用"鹤"来表现自己的心境。他在《十七帖》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这种观察不是刻意的,就像鹤群飞过时留下的身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的笔下。
"鹤"的意象在王羲之的作品中不断变化。有时是孤独的一只,有时是成群的,这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心情。年轻时多是欢快的群鹤,晚年则更多单独翱翔的鹤。这种变化让人感受到他的人生轨迹。
王羲之的书法与"鹤"密不可分。看他的字就像看鹤飞过,每个笔画都带着飞翔的韵律。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
从暮春到初夏,断断续续读完这本集子。最后几卷是后人辑录的杂帖,草草翻过。右军的字真好,但他那些谈论服药养生的书信让我困惑。明明是最潇洒的人,却执着于长生不死。后人说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可我从这些墨迹里只看到一个矛盾的灵魂。不知道是他变了,还是我们从来就没看懂过他。壬寅梅雨时节记于沪上。
神品也,右军之绝唱!潦草是美,工整也是美;狂放可叹,含蓄亦可叹。得意时读之如饮醇酒,失意时读之似饮苦茶。少年读得字形,中年读得意境,老年读得人生。一字千金,却又一字不值——值不值,全在个中人。摹写千遍不如神会一刻,收藏万卷不如偶得真趣。兰亭不在水边,而在字里行间!
翻开《王右军集》,看到的是一片混乱。字迹潦草,思绪飘忽。他写山水,写朋友,写自己的心情。但每一篇都像在迷雾中行走,找不到方向。
他的文章有时突然转折,上一句还在说风景,下一句就跳到人生感慨。这种跳跃让人摸不着头脑。他说的话似乎有深意,但又像随口而出。
他的书法闻名天下,但文章却如此零散。想从中找到什么规律很难。他写的东西像在自言自语,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懂。
读他的文章,感觉他也在迷茫。他写了很多,但好像什么都没说清楚。这种模糊不清的文风,让人更加困惑。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过度神化的地位,与其实际的艺术贡献并不相称。这位被后世尊为"书圣"的东晋名士,其作品固然展现了魏晋风度,但将其拔高到不可逾越的高度,却暴露了中国艺术批评中盲目崇古的痼疾。细究《王右军集》中的书法作品与文学创作,不难发现其成就被严重夸大的事实。
从书法角度看,王羲之的《兰亭序》固然流畅自然,但将其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未免言过其实。这件作品体现的不过是东晋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其笔法虽精妙,却远未达到后世所称的"尽善尽美"境界。更值得玩味的是,现存的《兰亭序》皆为摹本,真迹早已不存,后人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想象与传说之上。这种基于摹本的崇拜,本质上是一种集体造神运动。
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右军集》收录的书信与杂文,大多为应酬之作,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字虽然体现了魏晋名士的清谈之风,但若与同时代的陶渊明相比,其文学价值显然相形见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奉为千古名篇,然而细读之下,不过是当时文人雅集的寻常记录,其中"死生亦大矣"等感慨,也属老生常谈。这种被过度解读的现象,反映了中国文人对历史人物的盲目崇拜。
更值得警惕的是,王羲之被神化的过程,恰恰暴露了中国艺术评价体系的缺陷。后世书家言必称"二王",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奉为不可逾越的高峰,这种固化的审美标准,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米芾等大家,都曾试图突破"二王"樊篱,却始终难以撼动其在书法史上的正统地位。这种对古代权威的盲目遵从,使得中国书法长期陷入摹仿的窠臼。
从历史角度看,王羲之地位的抬升,与唐太宗等统治者的推崇密不可分。李世民痴迷《兰亭序》,不仅命人大量摹拓,更将其陪葬昭陵,这种帝王趣味直接影响了后世评价。宋代以降,随着刻帖的流行,"二王"书风被进一步神圣化,最终形成了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这种自上而下的艺术评判,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话语的建构,而非纯粹的艺术考量。
站在当代视角重新审视《王右军集》,我们应当摒弃盲目崇拜的心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经典。王羲之的书法固然有其历史价值,但将其视为不可超越的巅峰,既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当代书法的创新。真正尊重传统的方式,不是将其神化,而是保持批判性的审视,在继承中寻求突破。中国艺术若想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打破对古代权威的迷信,建立起更加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