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王右军集
王右军集

王右军集

王羲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诗文别集。二卷。晋王羲之撰。初刊于明崇祯年间。王羲之,字逸少。生于晋太安二年(303年),卒于晋升平五年(361年)。瑯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秘书郎、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称病离郡,誓不复仕,年五十九卒。以书法擅名当世,与其子献之同为一代大书法家,唐以后被尊为“书圣”。原有集十卷,已佚。是集为明末人张溥所辑。《隋书·经籍志》著录《王羲之集》九卷,注云:“梁十卷,录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羲之集》五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兰亭诗》一卷。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二卷。
更多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22515
偶然在旧书网上淘到宣纸线装的《王右军集》,翻开泛黄的纸页时,指尖触到那些拓印的墨痕,突然意识到我们与魏晋之间,原来只隔着这样柔软的纤维。友人总说我过分沉迷当代流行文化,可当看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时,心脏像是被永和九年的春酒淋了个透彻。 从前临《兰亭序》只当是书法范本,用狼毫笔反复描摹那些"之"字的弧度,却从未读懂字里行间流淌的生死悲欣。直到某个加班的深夜,台灯照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忽然想起王羲之写"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才发现古人早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说尽了。我们总在追逐下一个KPI,却忘了建安风骨里最珍贵的,正是这种对生命本真的凝视。 特别触动我的是他与谢安泛海的故事。当风浪骤起众人失色时,唯有谢安吟啸自若,而王羲之在书信里记录这个片段时,笔锋竟带着孩童般的雀跃。这种对风度的追慕,在今天看来何其奢侈。我们习惯用表情包掩饰情绪,用段子消解严肃,却失去了魏晋名士那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命力。不过换个角度想,王羲之要是活在当下,大概也会在朋友圈晒他养的鹅,配文"白羽非雪,曲颈向天歌"吧。 最妙的是发现他写给郗璇的家书。"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这样的句子,分明是公元四世纪的朋友圈日常。但当他写到"吾老矣,可以药饵为事"时,又突然露出文人脆弱的底色。这种在书法圣贤与平凡丈夫之间的切换,让那些碑帖上的字迹突然有了体温。某天路过菜市场看见老人挑桑叶,竟无端想起王右军,原来他笔下的春蚕至今仍在啃食时间的桑叶。 临睡前总爱翻几页《十七帖》,那些"天鼠膏治耳聋有效不"的询问,"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的琐碎,比任何成功学著作都更治愈当代焦虑。突然明白为什么黄庭坚说"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我们临摹的从来不是笔法,而是那份在乱世中把生活过成艺术的能力。此刻窗外地铁呼啸而过,我摩挲着书页上褪色的朱批,仿佛听见会稽山阴的流水声漫过千年。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7517
每一次翻开《王右军集》,都会在墨香中感受到一种跨越千年的心灵震颤。这部收录了王羲之书札、杂帖、诗文的作品集,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一位魏晋名士灵魂的真实写照。那些看似随意的尺牍往来间,藏着中国文人士大夫最本真的精神世界。 王羲之的书法自不必说,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图腾。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生命状态。读他写给友人的信札,谈天气、论养生、说家常,你会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位书圣和我们一样,也会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也会在雨天感到郁悒,也会在春光明媚时想要约上三五知己畅饮。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兰亭序》中的名言,道出了王羲之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他笔下的山水不是简单的风景描写,而是将自我完全融入自然的感悟。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中,四十余位文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逍遥,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这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不正是现代人最缺乏的吗? 王羲之的处世哲学尤其值得玩味。他在《十七帖》中写道:"常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这种对生活情趣的珍视,展现了典型的魏晋风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选择远离政治漩涡,在书法艺术中寻找精神寄托。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高明的处世智慧——用艺术来安顿心灵,在乱世中守护内心的平静。 我特别喜欢他写给朋友周抚的信:"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寥寥数语,却让人仿佛看到江南罕见的雪景,感受到文人之间的温暖情谊。这些日常书简比任何宏篇大论都更能展现真实的人性温度。王羲之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最平凡的生活细节升华为永恒的艺术。 当代人读《王右军集》,最大的收获或许不是书法技巧,而是那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像王羲之那样,为一封来信欣喜,为一场雅集期待,为一片好山水驻足?当我们被各种琐事缠身时,是否还记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胸怀? 每次重读《王右军集》,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年轻时可能更关注笔法的精妙,中年时更能体会其中的人生况味,晚年或许会对其中的生命智慧有更深的理解。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永远在等待不同时期的你,与之展开新的对话。 合上书卷,那些飞扬的墨迹仿佛还在眼前舞动。王羲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书法范本,更是一种活法示范:如何在纷扰的世事中保持心灵的澄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这或许就是《王右军集》历经千年仍能打动我们的秘密所在。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56377
古之书家求道,笔墨间自有天地正气,如王右军写《兰亭序》,曲水流觞之际,犹存修禊事也之诚。今之书家逐利,展览开幕必先问润格几何,拍卖成交须得社交媒体九宫格,与贩夫走卒何异?右军当年写经换鹅,今人却要鹅金换字,此中雅俗之辨,岂非天壤之别? 右军墨迹,一钩一画皆从心出。《姨母帖》中"痛贯心肝"四字,墨色枯润相生,如闻其哽咽之声;《丧乱帖》颠沛流离之态,笔画间尚存东晋士人风骨。而今人作书,先调美颜滤镜,再计流量算法,纵然金粉满纸,不过行尸走肉耳。每于博物馆见《快雪时晴帖》真迹,总觉得那纸上游走的不仅是墨痕,更是一个不肯向世俗低头的灵魂。 今人但知《兰亭》乃天下第一行书,却不知其可贵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悲悯。右军雅集时慨叹生死,今日书家酒会上只谈房价。犹记去岁某拍卖会,伪作《平安帖》竟以亿计成交,满座衣冠争相举牌,这般荒诞剧,倒像是给"书道日衰"四字作注脚。 案头常备《王右军集》,非为临摹其形,实想揣摩其神。看《十七帖》中与友人的家常问候,便知魏晋风骨不在峻岭孤松,而在柴米油盐间那份从容。而今人连执笔都要直播带货,笔墨未落先算收益,这般急功近利,纵然日日临池,终究是买椟还珠。书法一道,若只余皮相,失了心魂,写得再像右军,也不过是提线木偶罢了。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6562
初次翻阅《王右军集》,只觉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透着魏晋名士的风骨。那些看似随性的笔触下,藏着王羲之对生命的独特领悟。这位被后世尊为"书圣"的文人,用毛笔写下的不仅是汉字,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 再读时渐渐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部书法集,更是一位文人对生活的思考。苏轼曾评价王羲之的字"如见其挥毫时",那种潇洒自如的气度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在《兰亭集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雅集记录,更是对生命短暂与艺术永恒的深刻思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话,道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蕴含着多重境界。其"平和简静"的风格,展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精髓。我常想,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实则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自然流露。就像他在《快雪时晴帖》中写的那样,寥寥数语却气象万千,这种举重若轻的境界,正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 在为人处世方面,王羲之同样给我们诸多启示。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文人本色,不慕荣利。读他的《丧乱帖》,能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在面对家族变故时的悲痛与坚韧。这种不刻意掩饰情感的态度,在今天这个讲究"人设"的时代尤其珍贵。我认为,保持本真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王羲之的审美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强调"意在笔先",主张创作时要胸有成竹。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书法,对任何艺术创作都有指导意义。我练习书法时就深有体会,当内心平静时,笔下自然流畅;若是心浮气躁,再好的笔墨也难成佳作。这种创作状态与生活态度其实一脉相承。 当然,我们在欣赏王羲之作品时也要注意时代局限。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固然令人向往,但其中某些放达行为未必适合当代。比如他们热衷的清谈,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空泛。我们要取其精华,学习他们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而非简单模仿外在形式。 王羲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书法瑰宝,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智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用笔墨构筑起精神家园。这种在乱世中保持内心平和的能力,对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每当我感到焦虑时,临摹几行《兰亭序》,总能获得片刻宁静。 读《王右军集》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王羲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千年之后的我们,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普世的人性光辉。这种超越时空的共鸣,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在数字化时代重读这些墨迹斑斑的手稿,别有一番感触。王羲之笔下的一横一竖,都凝聚着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也许我们永远达不到他的艺术高度,但可以学习他对待艺术与生活的态度——认真而不执着,超脱而不疏离。这种中庸之道,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王右军集》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