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伯牙琴
伯牙琴

伯牙琴

邓牧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宋末元初邓牧著。一卷。以“伯牙鼓琴”故事作为书名,是因作者认为知音难遇,故以俞伯牙自命,希望世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被琴绝弦”,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原有诗文六十余篇,现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序中称知音难觅,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书中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初步的民主思想。《君道》、《吏道》诸篇对封建帝王和贪官酷吏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深表同情,说:“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二戒》篇影射元统治者为“狗”,指出人不能对“狗”妥协。《见尧赋》等篇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间相安无事”的长治久安社会,提出“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理想。有《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岂之、刘厚祜标点本。
更多
书评  · 6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94022
读邓牧的《伯牙琴》,总觉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清冽孤绝之气,如同冬日里偶然拾得的一枝寒梅,香气虽淡,却直抵肺腑。他写琴音,写知音,写世道人心,笔锋所至,皆是文人骨子里的傲气与寂寥。 伯牙鼓琴六十年,世间能解其意者,不过子期一人。这般际遇,读来既令人神往,又叫人黯然。邓牧笔下的琴师,与其说是抚琴自娱,不如说是以琴为剑,在喧嚣尘世中辟出一方净土。琴弦振动间,藏着多少文人心中难言的孤愤?这孤愤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清醒之人面对浊世时,不得不保持的距离。 最动人处,莫过于伯牙绝弦的决绝。知音已逝,索性连琴也摔了。这般决绝,在今日看来或许过于激烈,但细想之下,恰是文人对精神世界最后的坚守。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还有几人能为一曲知音守得这般纯粹?邓牧笔下的琴师,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读至末篇,忽觉这琴声穿越千年,仍在叩击现代人的心门。我们困在信息茧房里,看似连接万千,实则孑然一身。邓牧早在那时就已道破:真正的知音不在多,在真;不在喧嚣处,在静默时。这般洞见,今日读来更觉振聋发聩。 掩卷沉思,忽然明白邓牧为何要给这部集子取名"伯牙琴"。那琴声里,藏着所有不甘随波逐流者的心事。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33413
琴声绝响,知音难觅,千古遗恨,尽在伯牙。一卷《伯牙琴》,半部隐士心;一部宋元史,半部士人泪。邓牧的草庐早已湮没在临安城的废墟里,而今人只能在四库全书馆的故纸堆中寻得这薄薄一册。当手指抚过泛黄的书页时,仿佛触到了宋末元初那代文人冰凉的泪水。 在杭州图书馆特藏室初见这部抄本时,正值深秋。窗外梧桐叶落,与书中"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句子莫名契合。邓牧的文字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那个时代的痛楚。他写《君道》《吏道》,字字见血;作《二戒》《逆旅》,句句诛心。最令人心颤的是那些看似平淡的寓言——楚人养狙的故事,不正是对奴性最辛辣的讽刺么?当读到"朝三暮四"的典故时,突然明白这哪里是在说猴子,分明在写跪着求生的人。 邓牧的笔法让我想起同样隐居的周密。两人都选择用笔记体写作,但邓牧的寓言比《癸辛杂识》更多三分锐气。他写西湖的雪,写钱塘的潮,笔锋一转就成了刺向新朝的匕首。那些看似散淡的山水小品里,藏着比文天祥《指南录》更隐忍的抵抗。这种以柔克刚的笔法,恰似他笔下"听琴鱼出听"的意境——表面是风雅,内里是孤愤。 最动人的是《伯牙琴》自序。邓牧说自己"无丝竹之娱",唯以文字当琴。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富春江畔访严子陵钓台,见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摹本。忽然惊觉,邓牧的文字与这幅画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淡墨写浓愁,都是在山水间藏着一个破碎的故国梦。读至"今予之琴,非古之琴也"这句时,窗外的桂花正落,恍若看见那个穿着宋制深衣的背影,在元代的月光下独自调弦。 书中《代祭苟息文》堪称奇篇。邓牧借春秋旧事讽喻当下,将贰臣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指桑骂槐的写法,比直白的抗争更需要勇气。忽然想到顾炎武《日知录》里痛骂"亡国大夫"的段落,才发现清初遗民的愤怒,早在邓牧这里就有了先声。不同的是,邓牧把怒火淬炼成了冰,冷得刺骨。 寓言中最惊艳的当属《越人遇狗》。那只摇尾乞怜的狗,最终咬断了越人的喉咙。这哪里是寓言?分明是预言。当读到"狗拒户而噬"时,眼前浮现出临安城破时那些降臣的嘴脸。邓牧早看透了人性中最卑劣的部分,但他不说破,只是冷冷地讲着动物故事。这种克制的愤怒,比嚎啕大哭更令人心碎。 合上书卷时,夕阳正斜照在孤山放鹤亭的方向。忽然懂得邓牧为何要自比伯牙——不是炫耀琴艺,而是哀叹知音断绝。在这个意义上,《伯牙琴》与张岱的《陶庵梦忆》形成了奇妙的互文。都是前朝遗民在新时代的独语,都带着"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倔强。不同的是,张岱的回忆里还有温暖,邓牧的文字中只剩寒霜。 如今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触摸到七百年前那份灼热的孤独。当微信朋友圈刷满浮世喧嚣时,邓牧的寓言就像一剂解毒散。他教会我们:真正的抵抗未必是血溅五步,也可以是拒绝同流合污的清高。在这个意义上,《伯牙琴》不仅是一部遗民著作,更是一面照见当代知识分子灵魂的镜子。那些关于气节与妥协的寓言,至今仍在敲打着每个读书人的良心。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4949
读邓牧的《伯牙琴》,总让人想到道德经里说的“大音希声”。琴声本来只是震动空气的物理现象,但人听琴的时候,听到的是自己的心境。邓牧写钟子期死后伯牙绝弦,表面看是写知音难觅,实际上写的是人与世界的根本矛盾。 世界按照自然规律运行,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但人不一样,人需要被理解,需要情感共鸣。伯牙的琴声再妙,落在普通人耳里只是好听而已。只有钟子期能听懂琴声背后的高山流水。这种理解是反自然的,因为自然界的万物从不需要相互理解。石头不会理解水流,树木不会理解飞鸟。 所以伯牙断琴不是任性,而是认清了人的本质。人活在世界里,却总想超越世界。我们用语言交流,用艺术表达,都是试图突破自然规律的束缚。但自然规律终究会赢。钟子期死了,伯牙的琴声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再美的花朵终会凋谢,再亮的星星终会熄灭。 邓牧把这个故事写进《伯牙琴》,其实是在探讨更深刻的问题。人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明知知音难觅还要寻找?因为这就是人的宿命。我们注定要在这个不理解我们的世界里,固执地寻找理解。就像伯牙明知世上再无知音,还是把琴摔碎。这不是绝望,而是最深的坚持。 现代社会更明显。科技越发达,人心越孤独。我们有无数沟通工具,但真正的理解反而更难。每个人都在发出信号,却很少人能接收。伯牙的故事每天都在重演,只是形式不同。有人在网络上发帖等待回应,有人创作艺术作品期待共鸣,本质上都是现代版的伯牙弹琴。 邓牧看得清楚。人活着就是要对抗这种孤独。钟子期死了,琴可以不弹,但生命的琴弦不能断。这才是《伯牙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它不说教,只是平静地展示这个永恒的困境。然后让我们自己思考:明知无人听懂,还要不要继续弹下去?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5958
邓牧的《伯牙琴》堪称一部充满矛盾与割裂的奇书,表面披着道家外衣,内里却涌动着法家的冷血逻辑。这种古怪的思想缝合,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令人不适的撕裂感。全书共分为三部分,表面上都在谈"无为而治",实则暗藏机锋,处处流露出对严刑峻法的迷恋。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论述方式,使《伯牙琴》成为一部极具欺骗性的政治宣言。 第一部分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看似激烈,实则暗含玄机。邓牧痛斥暴君"夺人之国如探囊取物",字字泣血,句句诛心。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他反对的从来不是君主专制本身,而是"不够聪明的专制"。这种批判就像在指责刽子手刀法不够利落,而非谴责杀人行为本身。更可笑的是,当他描绘理想社会时,勾勒出的依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体系,只不过顶层的统治者换成了所谓的"圣人"。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把戏,暴露出他思想深处的奴性。 第二部分对官僚制度的抨击更是充满黑色幽默。邓牧将官吏比作"虎狼",痛陈其害,似乎要与整个官僚体系决裂。但转折来得如此突兀——他给出的解决方案竟是"择贤而任之"。这不啻于在说"老虎吃人不好,所以我们该挑选更温顺的老虎"。这种天真到近乎愚蠢的改良主义,与其说是解决方案,不如说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更讽刺的是,当他具体论述如何选贤任能时,提出的标准竟与世俗的科举取士无甚差别。这种自相矛盾充分暴露了小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软弱性。 第三部分关于法治的论述尤其值得玩味。邓牧表面上推崇"道法自然",实则处处强调"刑不可弛"。他将法律比作"伯牙之琴",看似风雅,实则暗藏杀机。在其设想中,理想的法律体系应该像琴弦一样"张弛有度",但细究其所谓"度"的标准,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意志。这种将法治曲解为统治工具的做法,与法家的"以刑去刑"何其相似。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持"无为而治",这种逻辑上的荒谬,活脱脱展现了一个被专制思维完全驯化的灵魂。 《伯牙琴》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它始终在真实批判与虚伪妥协之间摇摆不定。邓牧看到了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却没有勇气直面问题的根源。他的全部改革方案都建立在一个荒谬的前提之上:期待统治者自觉成为圣人。这种政治幼稚病,使得全书充斥着令人窒息的无力感。当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时,我们几乎要为之喝彩;但紧接着他又补充道"必有圣主出而治之",瞬间将前言的进步性消解殆尽。 尤为可悲的是,邓牧在批判现实时的尖锐,与提出解决方案时的平庸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吏贪民困"的社会病灶,开出的药方却是老掉牙的"任贤使能"。这种诊断与治疗的严重脱节,暴露了传统士人的思维局限——他们永远在既定框架内打转,从未想过要打破这个框架本身。读完全书,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邓牧的批判看似激烈,实则从未触及专制制度的本质。他的全部理想,不过是在暴政的牢笼里寻找一个更舒适的角落罢了。 《伯牙琴》的价值或许正在于这种矛盾性。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既有觉醒的痛楚,又有妥协的懦弱;既有批判的锋芒,又有依附的惯性。邓牧的悲剧不在于他看得不够透彻,而在于他看透之后依然选择自欺欺人。这种精神上的自我阉割,比任何外在的压迫都更令人绝望。当我们合上这本书时,最大的收获或许是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不触及制度根本的前提下,任何改良都不过是给僵尸化妆。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伯牙琴》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