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都赋
知书房
三都赋
左思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字字珠玑恨不多
"此赋之工,虽相如不能过也。"
读过,坚持看完,定有收获。
左思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十年苦心,《三都赋》成,一时洛阳纸贵。这让我想起如今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字,三分钟热度,却难觅一字千金。开始重新品读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文字。
我很认同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有些文字,值得慢下来细细咀嚼。就像《三都赋》,它不是快餐,而是需要小火慢炖的文化盛宴。"赋体物而浏亮",左思笔下的蜀都、吴都、魏都,不是简单的城市素描,而是用文字铸就的青铜器。
记得第一次读"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眼前仿佛展开一幅流动的画卷。三都的风物,在左思笔下都有了生命:成都的锦江春色,建业的钟山风雨,邺城的铜雀高台。这些文字穿越千年,依然带着那个时代的呼吸。虽然没有专业注释的辅助,但静心品读时,总能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温度。
开始收集不同版本的《三都赋》注释,从李善到五臣,每个注家都像一位导游,带我看不同的风景。虽然有些注解显得迂腐,但那些闪光的思想碎片,总能让我会心一笑。
今日雨夜,重读《蜀都赋》,"丹青绮分,炜炜煌煌"八个字,竟让我怔住许久。朋友说这是赋中最富画面感的句子,确实如此。那些华丽的辞藻背后,是一个文人对故土的深情凝视。
赋中珠玉,字字生辉,难怪后世说"左思风力":江海般的磅礴,又带着山泉般的清澈。每次重读,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魏晋的窗,看见那个重视才学、崇尚风骨的时代。文字的力量,原来可以如此持久。
建安风骨犹在耳,三都气象已千年。左思《三都赋》铺陈开来的,不仅是魏蜀吴三座都城的壮丽图景,更是一部用赋体写就的魏晋地理志。当笔锋扫过邺城铜雀台的金粉,划过成都锦官城的织机,点过建业石头城的烽燧时,我们看见的是文学地图上三个耀眼的坐标。
铜驼荆棘埋邺下,漳水汤汤忆魏都。曹魏的邺城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那座"连阁承宫"的铜雀台。左思笔下"三台列峙以峥嵘"的景象,曾让多少文人遥想曹操横槊赋诗的豪情。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赋中关于邺城水利系统的记载——"决漳水以灌邺",这短短六字背后,藏着曹魏政权经营北方的经济密码。作为见证过六朝兴替的读者,总不免要问:为何如此完备的都城,最终也难逃"吴宫花草埋幽径"的宿命?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被赋家刻意淡化的战争描写里,当司马氏的军队开进邺城时,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终究敌不过现实中的刀光剑影。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蜀都赋中最动人的,不是"市廛所会"的商业繁荣,而是"火井沈荧于幽泉"的工业奇观。左思对成都盐铁业的描写,不经意间透露了诸葛亮的治国方略。那些"机杼相和"的织锦声,既是蜀汉经济命脉的律动,也是维系偏安政权的重要筹码。当代读者重读这段文字时,难免会联想到近年成都商业街发现的汉代锦官城遗址——原来赋中的"贝锦斐成"并非虚言。这种古今映照的阅读体验,正是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钟山龙蟠气象殊,石头虎踞形胜绝。最见左思史笔功力的,当属吴都赋中对建业城防体系的记述。"烽燧互于千里"的预警系统,"舳舻相属于万里"的水军阵容,在赋家笔下都化作铿锵的音节。但真正令人玩味的是那些看似闲笔的细节:比如"煮海为盐"的产业描写,不经意间道破了东吴立国的经济基础;"竞其区宇"的商贸盛况,则暗示着江南开发的早期形态。作为反复研读此赋的读者,每次都会在"楼船举帆而过肆"的句子前驻足——这哪里是文学想象,分明是孙吴水上军事复合体的真实写照。
《三都赋》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用文学的锦缎包裹着历史的铁骨。当后世学者考证出赋中"邺有三台"的准确方位,发现"成都织锦"的考古证据,对照"建业楼船"的文献记载时,不得不惊叹左思笔下的地理信息竟如此精确。这种"其物存,其数准"的写作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方法论意义。当代都市研究者或许能从中学到:真正的城市书写,既需要文学家的敏锐直觉,更离不开史学家的严谨精神。
如今我们重读这一万五千言的鸿篇,已很难完全体会当年洛阳纸贵的盛况。但那些沉淀在赋中的城市记忆,依然在字里行间跳动着生命力。当手指划过"神钲迢递于高峦"的句子时,耳畔似乎还能听见建业钟山的回响;读到"沃野千里"的描写时,眼前仿佛又见成都平原的稻浪。这种穿越千年的通感,正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馈赠。在三都早已湮灭的今天,左思的笔墨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可供反复摩挲的文化拓片。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