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最近在整理书架时,翻到了这本《北山酒经》,说实话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本枯燥的酿酒技术手册,直到某天深夜失眠随手翻阅,才发现这简直是宋代版的"舌尖上的美酒"。作者朱肱这个人挺有意思,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更是个不折不扣的酒痴,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对酿酒这件事近乎狂热的执着。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暗藏玄机。上卷讲酒的历史文化,中卷详述酿酒工艺,下卷则收录各种酒方。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那些酿酒细节描写之详尽,从选粮、制曲到发酵、蒸馏,每一步都透着宋代文人特有的考究劲儿。比如说到"秋收新谷"时,作者特别强调要"粒粒饱满",这种对原材料的挑剔程度,简直堪比现在米其林大厨选食材的标准。 读着读着就不禁感慨,原来宋朝人喝酒这么讲究!书里记载的"羊羔酒""蜜酒""桂酒"等数十种酒方,光听名字就让人垂涎。但最打动我的还是作者对"酒德"的论述,他说"酒以成礼,过则败德",这种既爱酒又克制的态度,特别符合宋代文人那种优雅的生活哲学。现代人动不动就"不醉不归",相比之下反倒显得粗鄙了。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书中提到用"金银为器"贮酒,说这样酿出来的酒格外香醇。起初觉得这可能是古人迷信,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金银离子确实能抑制杂菌生长。你看,千年前的酿酒经验里,居然暗合现代科学原理。这种古今智慧的奇妙呼应,正是读古籍最迷人的地方。 说到作者朱肱,不得不提他的传奇经历。这位老兄原本是太医局的学生,后来因为坚持用"寒凉派"理论治疗伤寒,得罪了当时的太医令,被贬到杭州。没想到因祸得福,在江南水乡潜心研究酿酒,最终成就了这部传世经典。这让我想起现在很多米其林大厨,也都是半路出家,看来对美食美酒的追求,真的能让人突破命运的桎梏。 书中关于"曲蘖"的论述特别精彩。朱肱把酒曲比作"酒之骨",说"曲好则酒香"。读到这里突然想到,这不就是现在说的"菌种决定风味"吗?更绝的是他提出的"五齐三酒"理论,将酒按清浊分成不同等级,这种分类方法居然跟现代酿酒学的分级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候真怀疑这位北宋大夫是不是穿越回去的。 最近在看《梦华录》电视剧,里面那些酒楼场景让我马上联想到《北山酒经》里的描写。特别是"樊楼"里斗酒的桥段,跟书中记载的"较酒"风俗简直一模一样。这种文字与影像的互证,让冷冰冰的历史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不得不说,宋代人的品酒文化,比我们现在丰富多了,他们甚至会给不同季节配不同的酒,春天喝"梨花白",秋天饮"菊花酿",这种仪式感真是令人神往。 最触动我的还是朱肱写在序言里的话:"予既老且病,而饮量日减,追思少日豪饮,恍如隔世。"这句话道尽了所有爱酒之人的心声。年轻时可以"会须一饮三百杯",到老了却只能"小酌怡情",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正好停了。突然很想照着书里的方子,试着酿一坛"桂酒"。虽然知道大概率会失败,但这个过程本身,不就是对古人生活方式最好的致敬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慢下来读一本千年前的酒经,学着古人那样耐心等待一坛酒慢慢发酵,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朱肱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