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袁枚

随园食单

袁枚  

《随园食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共一卷。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 《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03624
乾隆年间的江南烟雨中,袁枚提笔记录厨事心得时,可能没想到这本小册子会成为后世厨艺的圣经。这本写于士大夫讲究吃喝的年代的美食笔记,用326条烹饪要诀搭建起中国饮食的美学框架——选材讲究时令鲜活的准则至今有效,火候拿捏的分寸感依然让现代厨师琢磨。书中记载的江浙家常菜现在还在餐馆里飘香:蒋侍郎豆腐的做法藏着食材本味的秘密,醋搂鱼的诀窍点明了去腥提鲜的关键。 当米其林大厨研究古籍寻找灵感,当日本料理人用书中的蒸法处理海鲜,就能明白真正的好方法不会过时。那些被当成老古董的菜谱,其实是古人用舌头试出来的真理。今天的厨师翻开这本黄页,还能找到提升手艺的窍门。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7049
袁枚著《随园食单》,讲饮食而不止于饮食。他写菜谱,但更写人情世故。他记烹饪之法,又暗含处世之道。李渔重雅致,袁枚则求本味。他反对过度调味,主张"戒单"以警醒世人。书中记"煨肉"先大火后小火,如同做事须掌握火候。写"鱼翅"须用鸡汤煨,就像交友要看底蕴。袁枚谈饮食却处处隐喻人生。清代食谱多详记步骤,袁枚则重在讲原理。他说"一物有一物之味",好比一人有一人的性情。今人读此书,若只看菜谱就可惜了。书中记"烧鹅"用杏酪,今人已不知其法。写"海参"发泡之法,与现在做法不同。这些差异正好看出饮食变迁。袁枚写食单其实在写文化。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2726
最近失业在家,翻开《随园食单》,看着那些精致的菜式,突然觉得很茫然。袁枚用了四十多年记录这些美食,我却连明天的午饭钱都不知道在哪。我知道人总要吃饭,也知道日子总要过下去,但看着这些讲究的烹调方法,只觉得离自己很远。我现在连买菜都要精打细算,更别说追求什么火候刀工了。书里说"饭粥寻常,愈细愈佳",可我连电饭煲都卖了,只能吃泡面。可能等我哪天有钱了,才能懂这些讲究吧。但现在的我,只想知道明天能不能找到工作,下个月的房租怎么办。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7951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袁枚以文人之笔写庖厨之事,《随园食单》将寻常饮食化作风雅文章,三百余道菜谱字字珠玑,既见清代江南舌尖上的风物志,更显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诗性智慧。这部清代饮食笔记的巅峰之作,以潇洒笔墨颠覆"君子远庖厨"的成见,在火候刀工间窥见士大夫的生活美学,让后世读者得以隔空品味二百年前那桌兼具文人雅趣与市井烟火的人间至味。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8693
在最饥肠辘辘时翻开《随园食单》,那些文字竟比满汉全席更让人垂涎三尺。袁枚用了四十年尝遍人间至味,由馋入道,我吃了二十余载,明知五味调和才是真谛,却总惦记着麻辣鲜香。既想做个清雅食客细品本味,又按捺不住大快朵颐的冲动,终究成不了风雅老饕,也做不得粗鄙饭桶。但转念一想,若真戒了这口腹之欲,人生岂不少了大半乐趣?这大约就是书中说的"食色性也"吧。这本小册子真是妙极,活一世若不读读《随园食单》,就像佳肴缺了盐,总欠些滋味。每每翻看都有新得,做菜时总要摆在灶台边,油渍斑斑反倒添了烟火气。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