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朱肱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3卷。北宋朱翼中著。朱翼中,名肱,字翼中,号大隐。《北山酒经》卷上是有关酒的总论,卷中介绍制曲法,卷下介绍酿酒法。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酿酒手工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卷上简述中国的制酒史和饮酒史。提出“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的观点,强调酒的社会功能,认为酒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指出后世因酒误事引起祸害,是因为失去节制,而酒是没有错的。作者还引述《周礼》、《月令》、《说文》、《春秋纬》、《释名》、《齐民要求》等书中有关酒的记载,并对一些术语如“五齐”、“六七投”等作了解释。卷中介绍制曲法。先总论制曲的一般要领。其中讲到“伤热则心红”,引起现代酒史研究者的注意。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关于红曲制造的最早记录之一,因为做红曲的发酵温度要比做其他曲为高。接着介绍十二种制曲法,分为罨曲、风曲、䤖曲三类。罨曲的制造法是把生曲埋置在麦秸里,定时翻动。罨曲又可分为顿递祠发曲、香泉曲、香桂曲、杏仁曲四种。其中顿递祠发曲在制作时要用蛇麻,据专家考证即酒花。这一记载说明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使用酒花酿酒。风曲的制造法是用树叶或纸张包裹生曲,挂在通风之处。风曲有瑶泉曲、金波曲、滑台曲、豆花曲四种。䤖曲的制造法是用草捂合曲团,生毛后去掉盖草。䤖曲有玉友曲、白醪曲、小酒曲、真一曲、莲子曲五种。卷下介绍酿酒法。作者先按一般酿酒顺序,叙述各道工序的操作方法。它们是:卧浆,淘米,煎浆,汤酒。如进一步加工,或按各种特殊的方法酿制,则可获得各种不同特色的酒。书中介绍了煮酒、火迫酒、曝酒法、白羊酒、地黄酒、菊花酒、酴醾酒、葡萄酒法、猥酒、神仙酒法、冷泉酒法等制酒方法。
更多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3132
最近在整理书架时,翻到了这本《北山酒经》,说实话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本枯燥的酿酒技术手册,直到某天深夜失眠随手翻阅,才发现这简直是宋代版的"舌尖上的美酒"。作者朱肱这个人挺有意思,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更是个不折不扣的酒痴,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对酿酒这件事近乎狂热的执着。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暗藏玄机。上卷讲酒的历史文化,中卷详述酿酒工艺,下卷则收录各种酒方。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那些酿酒细节描写之详尽,从选粮、制曲到发酵、蒸馏,每一步都透着宋代文人特有的考究劲儿。比如说到"秋收新谷"时,作者特别强调要"粒粒饱满",这种对原材料的挑剔程度,简直堪比现在米其林大厨选食材的标准。 读着读着就不禁感慨,原来宋朝人喝酒这么讲究!书里记载的"羊羔酒""蜜酒""桂酒"等数十种酒方,光听名字就让人垂涎。但最打动我的还是作者对"酒德"的论述,他说"酒以成礼,过则败德",这种既爱酒又克制的态度,特别符合宋代文人那种优雅的生活哲学。现代人动不动就"不醉不归",相比之下反倒显得粗鄙了。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书中提到用"金银为器"贮酒,说这样酿出来的酒格外香醇。起初觉得这可能是古人迷信,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金银离子确实能抑制杂菌生长。你看,千年前的酿酒经验里,居然暗合现代科学原理。这种古今智慧的奇妙呼应,正是读古籍最迷人的地方。 说到作者朱肱,不得不提他的传奇经历。这位老兄原本是太医局的学生,后来因为坚持用"寒凉派"理论治疗伤寒,得罪了当时的太医令,被贬到杭州。没想到因祸得福,在江南水乡潜心研究酿酒,最终成就了这部传世经典。这让我想起现在很多米其林大厨,也都是半路出家,看来对美食美酒的追求,真的能让人突破命运的桎梏。 书中关于"曲蘖"的论述特别精彩。朱肱把酒曲比作"酒之骨",说"曲好则酒香"。读到这里突然想到,这不就是现在说的"菌种决定风味"吗?更绝的是他提出的"五齐三酒"理论,将酒按清浊分成不同等级,这种分类方法居然跟现代酿酒学的分级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候真怀疑这位北宋大夫是不是穿越回去的。 最近在看《梦华录》电视剧,里面那些酒楼场景让我马上联想到《北山酒经》里的描写。特别是"樊楼"里斗酒的桥段,跟书中记载的"较酒"风俗简直一模一样。这种文字与影像的互证,让冷冰冰的历史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不得不说,宋代人的品酒文化,比我们现在丰富多了,他们甚至会给不同季节配不同的酒,春天喝"梨花白",秋天饮"菊花酿",这种仪式感真是令人神往。 最触动我的还是朱肱写在序言里的话:"予既老且病,而饮量日减,追思少日豪饮,恍如隔世。"这句话道尽了所有爱酒之人的心声。年轻时可以"会须一饮三百杯",到老了却只能"小酌怡情",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正好停了。突然很想照着书里的方子,试着酿一坛"桂酒"。虽然知道大概率会失败,但这个过程本身,不就是对古人生活方式最好的致敬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慢下来读一本千年前的酒经,学着古人那样耐心等待一坛酒慢慢发酵,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1034
酒香氤氲处,藏着千年心事。《北山酒经》摊在案头,像一坛尘封的老酒,启封时溅起的不是醇香,而是满纸的迷茫。朱肱写的是酿酒之术,读来却像在写人生之道。那些曲蘖发酵的时日,恰似我们困在岁月里的踌躇——明明知道时间在流逝,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米粒慢慢渗出酒浆,半点由不得人。 酿酒这件事,急不得。浸米要等,炊饭要等,下曲要等,发酵更要等。朱肱把每个"候"字都写得郑重其事,仿佛在训诫我这个总想走捷径的现代人。可等待最是磨人,就像捧着这本泛黄的古籍,明明每个字都认得,连起来却总觉得隔着一层酒糟般的混沌。他说"造酒最在浆,浆不酸即酒不味",可人生里那些酸楚的等待,当真能酿出回甘吗? 酒经里藏着太多矛盾的隐喻。既要"放手令足",又怕"太紧则酒苦";既要"候其如蟹眼",又忌"过沸则失酒性"。读着读着,忽然觉得这些要诀都在说同件事:活着就像守着一瓮正在发酵的酒醅,松也不是紧也不是,睁眼闭眼都是错。朱肱笔下那些精确到刻的时辰,倒像是给迷茫者画出的虚幻坐标——我们终究要在没有量杯的人生里,自己摸索投粮的分寸。 最触动我的,是那句"酒熟须挤糟,糟尽方得酒"。深夜合上书页,忽然被某种宿命感击中。我们何尝不是在挤自己的糟粕?那些年复一年的沉淀与过滤,最后能剩下几滴真醇?朱肱用酿酒比喻修道,说"曲力既尽,酒味方醇",可现代人哪里等得起曲力耗尽?我们连等待米粒破碎成醪的耐心都没有了。 酒经下卷记载的羊羔酒、菊花酒,读来更添惆怅。古人能用四季风物入酒,而今人连辨别新米陈曲的能耐都在消退。朱肱描写的"开瓮香透邻家"的景象,在这个用酒精勾兑的时代已成绝响。我们捧着古籍学酿酒,就像照着残缺的藏宝图寻找失落的秘境——每一步都透着似是而非的惶惑。 最要命的是那些酒忌。朱肱说"酒恶忌西风",说"酸浆忌铜铁",说"入瓮忌沾唾"。这些禁忌在书页间泛着冷光,照出现代人无所顾忌的粗粝。我们早就不信这些了,可为什么读到时,心里会泛起莫名的战栗?就像偷看了不该看的天机,又像错过了不该错的神谕。 三卷《北山酒经》,表面教人酿酒,内里全是关于等待的哲学。朱肱把每个步骤都写得极细,细到让人绝望。那些需要"以木杷搅之数十遍"的工序,那些必须"候其自然"的停顿,都在嘲笑我这个连等红灯都要看手机的俗人。酒经里说"酒味薄由曲势过",现代人的生活,不正是被各种速成的"曲势"败坏了滋味吗? 合上书,窗外的霓虹映在书脊上,恍惚间看见朱肱在摇头。他笔下那个靠着嗅觉与经验酿酒的时代,终究是回不去了。我们连等待一坛酒成熟的耐心都没有,又怎能读懂那些藏在酒曲里的生命密码?酒香散去时,只留下满室迷茫,像一瓮永远等不到发酵完成的醪糟。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北山酒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