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史
知书房
墨史
陆友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7
发表书评
《墨史》记载了墨家学派的源流与思想精要,墨家,始于墨翟,人称墨子。战国时期显学之一,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以逻辑严密和实践精神独树一帜。墨子其人,出身工匠而心系天下,虽布衣草履,却周游列国止战息争,其"摩顶放踵利天下"之志,连论敌孟子也不得不叹"墨翟之言盈天下"。书中所述"止楚攻宋"一事,虽情节或有演义,然墨子以守城器械与公输般论衡,终使楚王罢兵,足见其知行合一之风骨。
此书成于战国末至汉初,显非墨子亲笔,其中《经上》《经下》等篇逻辑之精密,恐为后期墨者增益。然正如庄子所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我们不必拘泥于"墨子是否真与公输般对垒"这般考据。就像韩非子笔下"自相矛盾"的楚人未必真有其人,但其中揭示的思维矛盾却历久弥新。墨家学说如青铜器上的几何纹样,看似朴拙却暗藏法度,其"三表法"立论之严谨,比之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亦不遑多让。
今人常将墨家简单归为"古代科学先驱",实则其核心仍在"义"字。墨子谓"义,利也",此利非私利,而是"交相利"的大同之境。读《备城门》诸篇,可见墨者将逻辑思维用于民生疾苦,这种"道器不二"的智慧,恰是当代最稀缺的品质。我曾见某博物馆藏战国铜弩机,齿距精确到毫厘,恍然惊觉墨家"巧传则求其故"的实证精神,早已熔铸在华夏文明的基因里。
墨学衰微千年,令人扼腕。然细究其因,非在学说本身,而在其"俭而难遵"的实践要求。就像书中记载墨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这种苦行僧式的修行,终究难敌儒家"中庸"的亲和力。但墨家思想如青铜剑上的暗纹,表面湮没却从未真正消失。明末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民本思想,清初颜元"习行经济"的实学主张,皆可视为墨学精神的隔世回响。
今读《墨史》,尤觉其"兼爱"说如冷焰灼人。在民族主义高涨的当下,墨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的胸怀,恰似一剂解毒良方。书中记载墨者赴火蹈刃的集体精神,让我想起抗疫中医护人员逆行的背影——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经典的永恒价值。墨家的逻辑学或许已被现代科学超越,但其"兴天下之利"的初心,仍如北斗悬天,为浮躁时代指明精神坐标。
墨家的思想很特别,他们讲究兼爱非攻。这个思想看起来很理想化,但仔细想想其实很有道理。社会就像一个大系统,需要平衡才能稳定。墨家主张的爱无差别,正好符合这个规律。
自然界讲究平衡,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类社会却常常相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墨家看到了这个问题,提出要平等对待所有人。这个想法很超前,因为当时的社会等级分明。墨子认为,只有打破这种等级,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墨家的非攻思想也很实用。战争是最消耗资源的事情,不仅破坏物质,更破坏社会秩序。墨子说防御可以,但主动进攻不行。这个观点现在看来很明智,因为战争带来的破坏往往需要几代人才能修复。
墨家重视技术发展,这一点很了不起。他们知道光有思想不够,还要有实际能力。所以墨家弟子都学习守城技术,既能保卫家园,又能促进科技发展。这种实用主义精神,到现在都很有价值。
墨家的组织方式也很科学。他们有严格的纪律,但又讲究民主。首领要经过选举,不是世袭的。这种制度在当时很先进,说明墨家真正懂得管理的道理。一个组织要长久,就要有好的制度。
墨子的节俭主张也值得学习。他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实用。这个观点在今天更有意义。资源有限,过度消费只会加速耗尽。墨家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生活简朴,注重实效。
墨家的学说虽然古老,但很多思想到现在都不过时。他们看问题很透彻,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很实在。特别是在社会管理方面,墨家的主张很有参考价值。研究墨家思想,对我们理解社会运行规律很有帮助。
中国制墨工艺的百科全书《墨史》堪称文房四宝研究的重要著作。在传统工艺典籍中,《墨史》是记载最详细、最系统的作品,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墨史》的影响很大。关于制墨技术的传承、原料配比的讲究、工艺流程的记载、名家墨品的鉴赏等等,有的直接被后人沿用,更多的是成为行业标准。
读完真切感受到作者学识渊博,编撰者用心良苦。作者记录的内容很实用,描述很具体,文字朴素,用词准确,条理清晰,技术要点都讲得很明白。每个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工艺细节都交代得明明白白,专业水平很高,堪称"字字有用,句句在理"。
制墨师傅们的技艺与成就不好简单评价,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可敬的是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惜的是很多秘方已经失传;可敬的是他们不断创新,可惜的是现代人很少关注这些传统工艺;可敬的是他们把技艺代代相传,可惜的是真正掌握全套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墨史》记载详实,是研究制墨的重要资料。这本书不是随便写的,是作者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后记录的成果。
中华文房四宝中的奇珍《墨史》,堪称传统制墨工艺的百科全书,其价值不亚于任何一部古典文学巨著。这部由明代麻三衡编纂的专著,与《墨经》、《墨谱》等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制墨技术的完整体系。在中国传统工艺典籍中,《墨史》是记载最详尽、体系最完备的作品,至今仍为研究者所珍视。《墨史》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于技术记载之完备,更在于文化传承之精微。其选材配方之考究、制作工序之严谨、品质鉴别之精妙、文人雅趣之寄托等等,有的被后世直接沿袭,更多的则化作文化基因融入血脉。
读罢不禁感叹编纂者学识之渊博,考据之精微。麻三衡笔下的制墨之道,既见工匠之巧思,又显文人之雅致。字里行间,尽是千年墨香的沉淀,一字一句都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工艺记载之详尽,描述用语之精准,实可谓"技近乎道,艺通于神"。书中对松烟、桐油、胶法、麝香的论述,处处可见匠心独运,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制墨名家与工艺传承令人深思,每位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可敬李廷珪世代钻研终成墨圣,可惜其秘方今已失传;可赞潘谷制墨如神却淡泊名利,可叹其晚年竟不知所终;可佩张遇创制油烟墨开创新局,可惜其工艺细节记载不详。明代项元汴曾言:"墨之为物,最足发人深思。其黑也,而能照人;其坚也,而能化水;其寿也,而与金石同久。"读《墨史》方知此语不虚。
掩卷沉思,墨之为物,承载的不仅是书写功能,更是中华文明的千年记忆。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制墨名家,那些尘封在古籍中的秘方绝技,都在提醒我们文化传承的可贵。最后借书中意境,愿所有珍视传统文化的人都能体会到:"一锭好墨,半部春秋;数行墨迹,千年风流。"在电子屏幕泛滥的今天,重读《墨史》,更觉墨香之珍贵,传统之不可弃。
《墨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书里讲了很多制墨匠人的故事,他们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制墨。这些匠人每天重复同样的工序,看似枯燥,但正是这种重复造就了最好的墨。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个老匠人的故事。他十六岁开始学制墨,到八十岁还在工作。六十年里,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和市场变化,但始终坚持制墨。他说制墨就像做人,需要耐心和专注。现在机器能生产便宜的墨,但他坚持手工制作,因为机器做不出墨的灵魂。
这本书让我明白,成功不在于做多少事,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些匠人用一辈子证明,专注和坚持才是最重要的品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平凡的工作也能创造非凡的价值。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