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录
知书房
茶录
冯时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上月偶得此书,五日读完。蔡君谟论茶事,分上下两卷,记烹试之法甚详。其言水候火候,皆本诸实际经验,非空谈可比。宋代点茶技艺,赖以保存,后人得窥其妙。文字简洁有法度,记述准确不浮夸。读时如见古人执盏品茗,殊有趣味。茶道衰微久矣,得此旧籍,犹遇故人。甲辰初夏识于晴窗。
不少茶客翻开《茶录》,初读便皱眉,以为文辞艰涩,实则此书本是宋代茶事笔记,乃蔡襄与友人吃茶闲谈所录。今人读来生涩,非文字之过,实乃古今生活方式悬隔。试想当年建溪茶农揉捻龙团,闽中士大夫煎水候汤,所用皆是市井常谈,今人却要透过玻璃展柜揣摩其意,自然格格不入。
此书之难,首在器物名目。宋人所谓"茶碾"、"茶罗",今人已多不识。犹记得初读时,将"鹧鸪斑"误作鸟羽纹饰,后见建窑残片方知是茶盏釉色。此类名物,非得佐以考古实物图录不可。余尝于博物馆见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摹本,与《茶录》对读,顿觉文中"金法曹"、"石转运"等拟人化茶具霎时鲜活起来。
其次在时节分寸。宋人点茶讲究"候汤最难",今人用电水壶煮水,哪知"蟹眼已过鱼眼生"的微妙?蔡襄笔下"熁盏令热"的细节,在现代恒温茶具面前竟成绝响。去年冬日试按古法煎水,炭火难控,水老茶涩,方知书中"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八字,原是血泪教训。
最妙在风土滋味。书中载北苑龙茶"其饼绝精,价值金二两",读时只道是文人夸饰。后逢福建茶友赠宋代制法复原茶饼,开汤竟真带龙脑香气,乃信"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非虚言。然今之茶客多求便利,袋泡茶横行,谁复有耐心"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宋人吃茶是修行,今人饮茶是解渴,心境既异,自然难通。
读此等古籍,当如访古茶园。不必苛求字字通透,且将文字作茶筅,在思绪中徐徐搅动,自会浮起千年茶香。余每于雨夜重读,总见字里行间游动着建溪上的月光,听见茶碾声中藏着个慢煮光阴的宋朝。
茶道千年,尽在我华夏碗底香
古人饮茶,重在修身养性,以茶会友,以茶明志。今人喝茶,多为解渴提神,或是附庸风雅,拍照发朋友圈。古人泡茶讲究火候水质,追求茶汤的色香味形。今人喝茶只在乎包装价格,往往忽略茶的本味。读蔡襄的《茶录》,发现里面很多道理到现在依然有用。
比如书中说茶要选好产地,现在很多人买茶只看品牌,其实产地才是关键。好的龙井必须来自杭州西湖区,别的龙井就是差一些。比如书中说泡茶要用活水,现在很多人直接用自来水泡茶,味道当然不好。再比如书中说茶具要干净,现在很多人杯子都不洗,直接倒新茶。
《茶录》还讲了很多细节。比如茶叶要密封保存,现在很多人把茶叶随便放,没多久就受潮变味。比如不同季节要喝不同的茶,现在很多人一年到头只喝一种茶。这些细节看似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
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没时间慢慢品茶。但是偶尔静下心来,按《茶录》的方法泡一杯茶,确实能让心情平静。茶不只是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古人通过喝茶修身养性,我们现在也可以学习。
这本书太值得读了,教你做人做事。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