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翻开《鼎录》的那一刻,我本以为会触摸到青铜器冰冷的纹路,却意外坠入了一个布满迷雾的历史迷宫。那些本该庄严肃穆的礼器,在虞荔笔下竟成了飘忽不定的符号,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国之重器,哪些又是后人附会的政治寓言。 三代以降,鼎之为物,从炊具渐成礼器。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本该是青铜文明最辉煌的注脚。可当我细读《鼎录》中关于九鼎的记载,却发现这些文字像被雨水浸透的竹简——字迹模糊处藏着太多欲言又止的秘密。虞荔说秦昭王取九鼎时"其一飞入泗水",这荒诞的记载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更像是对强权政治的诗意反抗。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竞相铸鼎的狂热令人困惑。楚庄王问鼎中原时,周大夫王孙满那句"在德不在鼎"的告诫犹在耳畔,可转眼间各国的铸鼎记录却越来越离奇。虞荔笔下那些"丹阳出土""雷纹隐现"的描述,读来总带着某种诡异的仪式感。最令人不安的是吴越章节里"鼎自行三丈"的记载,这些文字仿佛在青铜器表面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包浆,让历史真相变得愈发不可捉摸。 汉代以后的记载更显荒腔走板。武帝元鼎年间的祥瑞记录里,鼎竟能"夜有光,昼则灭"。读到这些文字时,我不禁想起考古发掘中那些真实存在的青铜器——它们沉默地躺在博物馆玻璃柜里,与文献中这些会发光会走动的神奇器物判若云泥。虞荔似乎故意在真实与传说之间留下大片灰色地带,让后人永远无法确定他究竟是在记录还是在创作。 合上《鼎录》的最后一卷,那些青铜器的影子依然在眼前晃动。这本该是记录礼器形制的专业文献,却更像一部披着史学外衣的志怪小说。最令人困惑的是,我们至今无法判断虞荔本人是否相信这些离奇记载——他笔下的鼎时而庄重如史官,时而荒诞似方士,这种矛盾性让整部作品散发着诡异的光芒。或许正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看似狰狞可怖的面目下,藏着的不过是古人面对未知世界时最原始的困惑与想象。 在这个充斥着考古报告和碳14检测的年代重读《鼎录》,那些虚实相间的文字反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它像一尊布满铜绿的青铜鼎,既承载着真实的历史重量,又折射出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神秘主义冲动。这种真实与虚幻的纠缠,或许正是这部奇书最耐人寻味之处。
鼎录
鼎录
鼎录
虞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朱肱  著
3卷。北宋朱翼中著。朱翼中,名肱,字翼中,号大隐。《北山酒经》卷上是有关酒的总论,卷中介绍制曲法,卷下介绍酿酒法。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酿酒手工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卷上简述中国的制酒史和饮酒史。提出“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的观点,强调酒的社会功能,认为酒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指出后世因酒误事引起祸害,是因为失去节制,而酒是没有错的。作者还引述《周礼》、《月令》、《说文》、《春秋纬》、《释名》、《齐民要求》等书中有关酒的记载,并对一些术语如“五齐”、“六七投”等作了解释。卷中介绍制曲法。先总论制曲的一般要领。其中讲到“伤热则心红”,引起现代酒史研究者的注意。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关于红曲制造的最早记录之一,因为做红曲的发酵温度要比做其他曲为高。接着介绍十二种制曲法,分为罨曲、风曲、䤖曲三类。罨曲的制造法是把生曲埋置在麦秸里,定时翻动。罨曲又可分为顿递祠发曲、香泉曲、香桂曲、杏仁曲四种。其中顿递祠发曲在制作时要用蛇麻,据专家考证即酒花。这一记载说明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使用酒花酿酒。风曲的制造法是用树叶或纸张包裹生曲,挂在通风之处。风曲有瑶泉曲、金波曲、滑台曲、豆花曲四种。䤖曲的制造法是用草捂合曲团,生毛后去掉盖草。䤖曲有玉友曲、白醪曲、小酒曲、真一曲、莲子曲五种。卷下介绍酿酒法。作者先按一般酿酒顺序,叙述各道工序的操作方法。它们是:卧浆,淘米,煎浆,汤酒。如进一步加工,或按各种特殊的方法酿制,则可获得各种不同特色的酒。书中介绍了煮酒、火迫酒、曝酒法、白羊酒、地黄酒、菊花酒、酴醾酒、葡萄酒法、猥酒、神仙酒法、冷泉酒法等制酒方法。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