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鼎录
鼎录

鼎录

虞荔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一卷。南北朝时期陈朝虞荔撰。虞荔,字山披,谥曰德,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卒年不详。梁朝时曾为中书舍人。陈文帝时召为太子中庶子,领大著作。因其母死于侯景之乱,由是终身布衣蔬食,不听音乐,受到文帝器重。《鼎录》为记载陈代以前历朝帝王、大臣所铸各种鼎类之书。记载从黄帝至陈宣帝所制之鼎,凡四十九事。简略记载制鼎之帝王,制鼎之时间,鼎之形状,所用材料,鼎之名称,鼎上所铸文字及字体,有的还记载了鼎所藏之处。记载臣下所制之鼎,从姜太公至东晋王羲之,凡二十九事。只记载大臣的姓名、官职,鼎名,少数记载了制鼎原因,也不过只言片语。该书旧题虞荔为梁人,考《陈书》列传知其为陈人。其书序文所记夏鼎,应在黄帝条之后,疑为不识者移之书前而作序,可见此书流传既久,屡经窜乱,真伪已不可辨。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出吴协《鼎录》一条,经考证,疑吴协可能因与虞荔字形相近而误。现存 《汉魏丛书》本、《秘笈》本、《群芳清玩》本、《龙威秘书》本、顾氏《四十家小说》本、《四库全书》本。
更多
书评  · 7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2850
鼎中窥史,字字千钧。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1392
翻开《鼎录》的那一刻,我本以为会触摸到青铜器冰冷的纹路,却意外坠入了一个布满迷雾的历史迷宫。那些本该庄严肃穆的礼器,在虞荔笔下竟成了飘忽不定的符号,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国之重器,哪些又是后人附会的政治寓言。 三代以降,鼎之为物,从炊具渐成礼器。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本该是青铜文明最辉煌的注脚。可当我细读《鼎录》中关于九鼎的记载,却发现这些文字像被雨水浸透的竹简——字迹模糊处藏着太多欲言又止的秘密。虞荔说秦昭王取九鼎时"其一飞入泗水",这荒诞的记载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更像是对强权政治的诗意反抗。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竞相铸鼎的狂热令人困惑。楚庄王问鼎中原时,周大夫王孙满那句"在德不在鼎"的告诫犹在耳畔,可转眼间各国的铸鼎记录却越来越离奇。虞荔笔下那些"丹阳出土""雷纹隐现"的描述,读来总带着某种诡异的仪式感。最令人不安的是吴越章节里"鼎自行三丈"的记载,这些文字仿佛在青铜器表面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包浆,让历史真相变得愈发不可捉摸。 汉代以后的记载更显荒腔走板。武帝元鼎年间的祥瑞记录里,鼎竟能"夜有光,昼则灭"。读到这些文字时,我不禁想起考古发掘中那些真实存在的青铜器——它们沉默地躺在博物馆玻璃柜里,与文献中这些会发光会走动的神奇器物判若云泥。虞荔似乎故意在真实与传说之间留下大片灰色地带,让后人永远无法确定他究竟是在记录还是在创作。 合上《鼎录》的最后一卷,那些青铜器的影子依然在眼前晃动。这本该是记录礼器形制的专业文献,却更像一部披着史学外衣的志怪小说。最令人困惑的是,我们至今无法判断虞荔本人是否相信这些离奇记载——他笔下的鼎时而庄重如史官,时而荒诞似方士,这种矛盾性让整部作品散发着诡异的光芒。或许正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看似狰狞可怖的面目下,藏着的不过是古人面对未知世界时最原始的困惑与想象。 在这个充斥着考古报告和碳14检测的年代重读《鼎录》,那些虚实相间的文字反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它像一尊布满铜绿的青铜鼎,既承载着真实的历史重量,又折射出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神秘主义冲动。这种真实与虚幻的纠缠,或许正是这部奇书最耐人寻味之处。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2655
翻开虞荔的《鼎录》,那些青铜器上的铭文仿佛在诉说一个永恒的谎言。这部南朝人编纂的鼎彝图谱,表面上在记录礼器形制,暗地里却在为权力编织神圣外衣。当梁武帝萧衍在光华殿陈列这些"祥瑞"时,谁还记得五十年前齐东昏侯也曾用同样的青铜器装点过他的荒唐统治? 细读那些被反复誊抄的铭文,会发现一个吊诡的循环。虞荔记载周武王"铸鼎象物",却回避了九鼎最终沉没于泗水的结局;详述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金人,却模糊了十二金人毁于项籍之火的史实。最讽刺的莫过于对王莽"威斗"的记载——这位以复古改制著称的篡位者,最终正是被未央宫前的铜人刺穿了咽喉。青铜器在历史中不断重演着"铸造-神化-毁灭"的三部曲,就像那些在鼎镬中翻滚的祭肉,终究逃不过化为烟尘的命运。 那些镌刻在青铜上的文字,与其说是天命的见证,不如说是权力的纹身。虞荔笔下的汉宣帝泰山鼎,铭文夸耀"四海会同",可当时关东正饿殍遍野;记录的晋武帝龙纹鼎,号称"德配天地",而八王之乱已在暗处滋生。我抚摸着书页上摹绘的饕餮纹,忽然觉得这些狰狞的兽面像极了历史本身的面容——它吞噬无数王朝,却永远保持着庄严的青铜表情。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对传国鼎的描述。从夏禹铸九鼎到秦昭王迁周鼎,每个得鼎者都宣称自己继承了正统,而每个失鼎者又都指责对方窃取了神器。当虞荔在梁武帝授意下将"圣人之器"与"天命所归"划上等号时,是否预见到二十年后侯景会把这些礼器熔铸成箭镞?青铜器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恰似那些在庙堂上背诵典谟的大臣,表面维护着礼法尊严,实则随时准备为新主改换颂词。 合上这本泛黄的图谱,忽然明白为什么历代帝王都痴迷于铸鼎。这些笨重的青铜器,本质上都是权力的镇纸——既压不住汹涌的民意,也镇不住膨胀的野心,最终只能在改朝换代时发出清脆的碎裂声。当我们在博物馆隔着玻璃凝视这些文物时,看到的究竟是文明的见证,还是专制者集体无意识的病理标本?或许正如青铜器上的绿锈,时间终将覆盖所有精心雕琢的谎言。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鼎录》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