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551868
2025年09月04日
我是从二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这本《逃离》的,当时它被塞在一堆畅销小说中间,泛黄的书脊显得格外安静。朋友说门罗的作品总是带着加拿大乡村特有的冷冽气息,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在多伦多街头看到的那些独自走路的女人,她们裹紧大衣的样子像极了门罗笔下的人物。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门罗,虽然她获得诺奖已经很多年了。 门罗的文字有种奇特的魔力,就像在听一个阅历丰富的邻居讲述她的人生片段。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里藏着锋利的生活真相,读着读着就会突然被某个句子刺中。我最喜欢的是《机缘》那个短篇,朱丽叶在火车上遇见陌生男人的情节,门罗写得那么克制又那么惊心动魄。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想起张爱玲,都是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发现戏剧性的高手。不过门罗更冷一些,她不会像张爱玲那样用华丽的比喻,而是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把生活的重量直接压在你心上。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逃离》里的卡拉。这个决定离开丈夫又半路折返的女人,让我想起大学时的一个室友。她曾经三次收拾行李说要离开家暴的男友,最后总是默默把箱子放回衣柜。门罗写卡拉在巴士上的心理活动时,那种犹豫和恐惧真实得可怕。特别是描写卡拉看见路边小马驹那段,那种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未知的恐惧交织在一起的感觉,简直像在看自己的日记。我猜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卡拉,区别只是有人真的下了车,有人终究调转了方向。 门罗笔下的男性角色也很有意思。比如《沉寂》里的朱丽叶父亲,这个沉迷于希腊语研究的大学教授,表面上是个温和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却用冷漠摧毁了女儿对亲情的所有期待。门罗从不直接批判这些男性,她只是平静地展示他们的行为如何像冬天的风一样,一点一点吹凉身边人的生活。这种写法比直接谴责更有力量,因为它让读者自己得出那个令人心碎的结论:有些伤害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 特别要说说《激情》里的格雷斯。这个在订婚宴上跟未婚夫哥哥私奔的女孩,让我想起自己二十岁那年做过的一个疯狂决定。门罗把那种青春期的冲动与迷茫写得如此精准,以至于读的时候我不断想起自己曾经也那样不顾后果地追求过所谓的"真实生活"。现在回头看,那些所谓的逃离其实都是在寻找自己,只是当时不明白罢了。格雷斯最后的选择看似荒唐,却暗含着某种深刻的生存智慧——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属于自己的错误。 书中反复出现的"逃离"主题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在逃离什么?是糟糕的婚姻、乏味的小镇,还是内心深处那个不够勇敢的自己?门罗给的答案很复杂,她笔下的女性既在逃离又在寻找,既想挣脱束缚又渴望归属。这种矛盾恰恰是最真实的人性。就像《播弄》里的若冰,她逃离了家乡,却在异国他乡发现自己永远带着那个小镇的影子。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温哥华遇到的一个移民阿姨,她说离开中国二十年,现在最想念的居然是老家菜市场的喧闹声。 门罗对细节的处理堪称大师级。她写一个女人的衰老,不直接描写皱纹,而是写她系围裙时手指的颤抖;写一段婚姻的破裂,不写争吵,而是写夫妻俩如何默契地避开厨房里同一块松动的地砖。这种写法需要多么敏锐的观察力啊!读她的故事时,我总忍不住停下来想:这个场景我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人物的某个动作我是不是也做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她的作品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门罗对时间线的处理。她经常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自由跳跃,却不会让读者感到混乱。《机缘》里朱丽叶中年时回想青春往事的那段,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门罗只用几个简单的场景转换就完成了时空切换。这种叙事方式特别适合写普通人的一生,因为我们的记忆本来就是碎片化的,重要的时刻往往埋藏在看似无关的细节里。 读完《逃离》的那个晚上,我站在阳台上抽了支烟。突然意识到门罗写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每个女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片段。那些微小的决定、短暂的冲动、隐秘的渴望,经过她的笔就变成了照亮人性的镜子。这大概就是伟大作家的魔力吧,他们能从最普通的生活里打捞出最动人的真相。合上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逃离"有了新的理解——也许重要的不是逃去哪里,而是在逃离的过程中,我们终于看清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逃离
知书房
逃离
艾丽丝·门罗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克拉丽莎 - 第 2 卷
知书房
克拉丽莎 - 第 2 卷
塞缪尔·理查森 著
这是塞缪尔·理查森经典小说《克拉丽莎》的第二卷。年轻的克拉丽莎·哈洛威遭到不择手段的家人逼迫,要她嫁给一个她厌恶的有钱人。她被骗与风趣潇洒的罗伯特·洛夫莱斯私奔,并寻求他的庇护。然而,洛夫莱斯证明自己是个不可信赖的浪荡子,他含糊其辞地承诺结婚,却同时不断对克拉丽莎进行不受欢迎且愈发粗暴的性侵犯。即便如此,克拉丽莎还是觉得他魅力诱人,她那谨守美德的内心,也夹杂着未曾承认的欲望。《克拉丽莎》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信件展开叙述,深刻而多义地刻画了这对陷入致命吸引的情侣,是一部极具震撼力与感染力的作品。1747年首次出版时便大获成功,至今仍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十日谈
知书房
十日谈
乔瓦尼·薄伽丘 著
1348 年夏天,随着瘟疫肆虐佛罗伦萨,十名年轻男女到乡村避难,在那里他们用爱情、死亡和腐败的故事自娱自乐,故事中有很多人物,从好色的神职人员和疯狂的国王到狡猾的情人和虚假的奇迹制造者。薄伽丘的故事集以希腊语“十天”的名字命名,借鉴了古代神话、当代历史和日常生活,并影响了他之后无数作家的作品。
堂吉诃德
知书房
堂吉诃德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 著
"西班牙拉曼查地方有一位乡绅,酷爱骑士小说,终日捧读,手不诗卷,最后读昏了头脑,竟异想天开,想要做一名游侠骑士,锄强扶弱,行侠仗义,闯荡天下,便自称堂吉诃德,并说服村上一位农夫做他的侍从,乘马持矛,踏上冒险之途。 堂吉诃德满脑子都是骑士书中的人和事,所以,在他的眼中,妓女是贵妇,客栈为城堡;他同风车厮杀,将羊群视为军队;闹了许多笑话,出尽了洋相。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持自己的理想,直到一命归西。 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潘沙主仆二人,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个追求理想,一个非常现实,两者形成强烈对比,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又象征人的双重性: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此,使作品具有普遍和永恒的意义。"
精选书评
知书客159635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告诉你,生活总是充满选择。那些看似能让你逃离痛苦的路,走上去才发现并不轻松。你会后悔,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但正是在这些挣扎中,你慢慢看清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最终你会发现,每一次逃离都是成长,每一次选择都让你更接近真实的自己。这就是生活教会你的事——在迷途中找到方向,在失败中学会坚强。
逃离
知书房
逃离
艾丽丝·门罗
知书客401068
致敬海明威的克制与留白。战争摧毁一切,连爱情也成了奢侈品。尼克和凯瑟琳在炮火中相拥的模样,让我想起那些被时代碾碎的普通人。合上书,窗外的雨声和书中意大利的雨季重叠了——原来最锋利的刀,往往藏在最温柔的笔触里。
永别了,武器
知书房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知书客107049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讲的是战争中的爱情。主角亨利在战场上遇到护士凯瑟琳,他们相爱了。战争很残酷,但他们的感情很真实。后来亨利受伤,和凯瑟琳一起逃到瑞士。他们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最后凯瑟琳难产死了。故事很悲伤,但让人明白一件事:即使知道结局不好,人还是会选择去爱。这就是生活。爱过就不算白活。
永别了,武器
知书房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