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十日谈
乔瓦尼·薄伽丘

十日谈

乔瓦尼·薄伽丘  

1348 年夏天,随着瘟疫肆虐佛罗伦萨,十名年轻男女到乡村避难,在那里他们用爱情、死亡和腐败的故事自娱自乐,故事中有很多人物,从好色的神职人员和疯狂的国王到狡猾的情人和虚假的奇迹制造者。薄伽丘的故事集以希腊语“十天”的名字命名,借鉴了古代神话、当代历史和日常生活,并影响了他之后无数作家的作品。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54483
“在这幽暗的森林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光。”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5651
翻开薄伽丘的《十日谈》,仿佛解开中世纪的黑匣子,在瘟疫肆虐的佛罗伦萨街头,我听见了十位年轻人最放肆的笑声。他们用一百个故事编织成对抗死亡的金丝铠甲——我们的文艺复兴先驱啊,早在六百年前就用人性的光辉刺破宗教的阴霾。当那些商贩、修女和骑士在纸页间纵情欢爱时,我突然懂了为何意大利人手捧这本书时会眼含热泪:这是欧洲第一部让凡人挺直腰杆的史诗,每个故事都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伪善者的脸上。尤其读到第三天那个用魔鬼入地狱的隐喻时,忍不住为祖先的大胆拊掌——原来我们骨子里的风流坦荡,早在薄伽丘的鹅毛笔尖就流淌得如此理直气壮!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7439
没有经历过黑死病的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十日谈》中那些故事背后的绝望与狂欢;但每一个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都应该反复阅读这本写于瘟疫阴影下的故事集。人们可以不喜欢《十日谈》,因为它过于直白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但任何一部严肃的文学史都不得不为它保留重要位置,否则就证明我们丧失了直面真实的勇气。这些话说得绝对,但在死亡更绝对的威胁面前,这些绝对都显得如此合理。 在瘟疫面前,道德被解构,信仰被质疑,社会规范土崩瓦解。薄伽丘笔下的佛罗伦萨,人们在死亡阴影下呈现出最真实的本能反应:有人沉溺享乐,有人虔诚信教,有人冷眼旁观。这种集体性的精神解构,造就了文学史上最奇特的现象之一——在人类最黑暗的时刻,诞生了最充满生命力的故事。十个年轻人为躲避瘟疫逃到郊外别墅,他们讲述的一百个故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鲜活的人性画卷。 《十日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彻底反叛,又是对人性本真的深情礼赞。薄伽丘让修女偷情、教士虚伪、商人狡黠、贵族荒诞,这些在今天看来或许稀松平常的情节,在当时不啻为一场思想地震。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故事中始终流淌着一种温暖的宽容——作者嘲讽伪善,却从不否定人性;揭露黑暗,却始终相信光明。这种复杂的态度,使《十日谈》超越了简单的讽刺文学,成为人类自我认知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这里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同样面对死亡威胁,薄伽丘选择用故事来对抗恐惧,而现代人往往陷入集体焦虑?或许答案在于叙事的力量。薄伽丘的讲故事者们用幽默、智慧与想象力构建了一个精神避难所,而现代人却习惯在社交媒体上重复着相似的恐慌。这种对比提醒我们:面对危机时,创造性的表达比被动的消费更能拯救心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十日谈》中女性的形象。在第三天第九个故事中,那位用智慧捍卫自己贞洁的修女,展现了中世纪文学中罕见的女性主体性。薄伽丘虽然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却通过故事赋予了女性惊人的能动性——她们机智、勇敢、充满欲望,远非传统文学中的被动角色。这种超前的女性观,使《十日谈》在性别研究领域始终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 与同时代的宗教文学相比,《十日谈》最革命性的突破在于它将"人"重新放回了叙事的中心。但丁笔下的灵魂需要穿越地狱才能获得救赎,而薄伽丘的人物只需要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种转变标志着欧洲文学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关键节点——当人们开始关注现世生活而非来世救赎时,现代文学的大门才真正打开。 阅读《十日谈》时,我常常想起加缪的《鼠疫》。两部相隔六百年的作品,都在探讨人类如何在灾难面前保持尊严。不同的是,薄伽丘选择用笑声化解恐惧,而加缪用沉默对抗荒诞。这种差异或许反映了两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相信人性的救赎力量,而现代人更习惯与存在的不确定性共处。但无论如何,《十日谈》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讲故事仍然是人类最古老的生存智慧。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5170
《十日谈》如同一面人性的棱镜:"命运之神常常让品德高贵的人从事卑贱的行业,而让卑鄙小人担任要职。"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56268
薄伽丘笔下的《十日谈》犹如一面映照中世纪社会的魔镜,将神圣与世俗的边界巧妙模糊。在这部由一百个故事编织的巨著中,作者将人性的真实面貌交给佛罗伦萨郊外的十位讲述者,却把对时代的辛辣嘲讽留给了每个会心一笑的读者。当黑死病的阴霾笼罩欧洲,薄伽丘选择用最鲜活的市井语言来对抗死亡——这或许正是文艺复兴精神最早的萌芽。 那些被道学家斥为"伤风败俗"的故事里,修士修女的偷情与商妇的机敏狡黠同样精彩。薄伽丘从不刻意区分崇高与卑下,在他笔下,主教偷欢时的狼狈与少女守护贞洁的机智具有同等的文学分量。这种对人性本真的平等审视,恰如佛罗伦萨工匠作坊里正在酝酿的透视法,让每个生命都在自己的维度上真实存在。 特别触动我的是第三天第四个故事——费代里哥为心爱之人宰杀最后猎鹰的段落。当崇高爱情遭遇生存绝境,薄伽丘没有制造廉价的浪漫,而是让主人公在物质与情感的双重破产中,依然保持骑士最后的尊严。这种对人性复杂度的忠实呈现,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力量。在禁欲主义盛行的年代,薄伽丘用笔墨为尘世欲望正名,他笔下那些狡黠的修女、好色的教士,何尝不是戴着宗教面具的普通人?这种对人性的宽容理解,至今仍闪烁着智性的光芒。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