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15690
2025年06月20日
翻开《楚辞》的纸页,满目皆是屈原的愤懑与牢骚。世人常叹其忠贞,我却觉得过于执拗。君王既已不听,何必反复陈词?若真为国为民,何不死谏朝堂,偏要投江作态?这等作派,不过是文人孤芳自赏的把戏罢了。后世文人竞相效仿,将失意写得如此缠绵悱恻,倒把刚烈气节变成了矫情表演。一部《楚辞》,半是真心,半是作秀。
楚辞
知书房
楚辞
屈原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九辩
知书房
九辩
宋玉 著
中国古代长篇抒情诗。原收于《楚辞》。战国时宋玉所作。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人。出身寒微,曾为楚顷襄王小臣,终生怀才不遇。东汉王逸言其为屈原弟子,无确证。但其辞赋创作显然是受屈原影响,其作品继承了屈原作品的某些语言、体制特点。《汉书·艺文志》载宋玉有辞赋16篇,《隋书·经籍志》有《宋玉集》3卷。但现存署名宋玉的作品,多数为后人伪托之作,《九辩》是唯一的一篇可以确信为宋玉作品的诗。
风赋
知书房
风赋
宋玉 著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后人或疑为伪托。旧题战国时代楚人宋玉撰。见于《文选》卷13。这是一篇巧妙的讽谏性作品,借楚王和宋玉的问答,展开关于“风”的文章。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风,即“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赋)》、 《智(赋)》,宋玉《风(赋)》……,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上林赋
知书房
上林赋
司马相如 著
汉赋。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的司马相如传将《子虚赋》、《上林赋》连成一气,南朝梁代萧统编《文选》,始分为两篇,《子虚赋》收入卷7,《上林赋》收入卷8。据《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写此赋时,“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跃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可见其构思之苦。《上林赋》与《子虚赋》同为汉赋代表作,其内容上承《子虚赋》所述,当子虚、乌有二先生互相夸耀楚、齐时,亡是公以天子代表的身份,申明诸侯国应纳贡述职的道理,又极力渲染了天子上林苑的广阔和天子出猎的壮观。然后,笔锋一转,叙述天子对“大奢侈”幡然省悟,命令“解酒罢猎”,使子虚、乌有“愀然改容”,有所悔过。刘勰曾说:“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文心雕龙·诠赋》)而明人王世贞则在其《艺苑卮言》中说,司马相如此赋“材极富,辞极丽,而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意极高,所以不可及也”。《史记》、《汉书》本传指明:因司马相如在梁地作《子虚赋》受到汉武帝召见,他便“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以《上林赋》进呈,所以一般都将这两篇赋视为正续篇,往往一并论之。
精选书评
知书客179820
在书店翻了几页《楚辞》,越看越模糊。别人都夸屈原写得好,我却不懂他为何如此执着。那些华丽的句子背后藏着什么?他明明可以选择妥协,却偏要投江。这个选择是对是错?我读不懂他的坚持。也许在那个时代,活着比死去更难。可这样的结局真的值得吗?合上书,脑子里只剩下一堆问号。
楚辞
知书房
楚辞
屈原
知书客318163
神品,南国之绝调!弦歌不绝,思之不尽。屈原淋血处当读,宋玉缠绵时亦当读。权贵者读其傲骨,草泽者读其郁愤。香草甘美可品,荆棘刺目更堪思。孤愤生楚风,别离铸骚体。少年不解《离骚》,白发方知《九章》。登高俯仰天地之悠悠,临流嗟叹沧浪之濯缨。屈子投江非尽头,《楚辞》文章自风流。千年薪火,一脉幽兰。真血书,至情文!
楚辞
知书房
楚辞
屈原
知书客743563
自霜降始,灯下细读《九辩》,至立冬方掩卷。宋玉之文,悲秋绝唱,每诵"憭栗兮若在远行",辄觉萧瑟满襟。其辞缠绵悱恻,托草木摇落写志士失职,非独摹景之工,实乃千古孤愤之祖。屈子之后,能继响者,唯此篇耳。悲哉秋之为气,先识人世之萧条;壮哉士之不遇,早启后代之文心。甲午暮秋,桐阴小阁展读再四,墨痕与落叶俱深。
九辩
知书房
九辩
宋玉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