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辩
知书房
九辩
宋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九辩》之文,可谓屈子遗响,宋玉绝唱。其辞藻之华美,意境之深远,实为楚辞之冠冕。纵观全篇,悲秋之气扑面而来,羁旅之思溢于言表,将贤士不遇之情状刻画入骨。宋玉承屈子之风骨,却另辟蹊径,以细腻笔触写尽人生况味。其文如"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寥寥数字便勾勒出秋日萧索;又如"憭栗兮若在远行",道尽游子孤寂。我以为,《九辩》之妙,在于将个人遭际与自然变化融为一体,使悲情更具普遍意义。其文虽为抒发个人郁结,却暗含对时局的讽喻,可谓"发愤以抒情"的典范。今人读之,既能感受古贤风骨,又可从中获得处世智慧。
君子活在世上,要懂得约束自己,言行要有规矩,要能帮助别人。不要总是说话,话说多了容易出错;不要总是惹事,惹事多了容易招来麻烦。道理是文章的根本,格调是文章的骨架,典故是文章的装饰,辞藻是文章的外表。钱财再多,也不如学一门手艺。在所有手艺中,读书是最容易学又最有用的。有志气的人,经过磨炼就能成功;没志气的人,懒散下去就会变得平庸。年轻时,人的性格还没定型,和亲近的人在一起,不知不觉就会受他们的影响。虽然没刻意模仿,但慢慢就会变得和他们一样。到了十八九岁,才想到要改正自己,但习惯已经养成,很难彻底改掉。二十岁以后,犯错少了,说话时也会更注意,心里明白对错,晚上会反思白天的错误,今天会后悔昨天的事,常常因为没学好而难过。说话要稳重,表情要平和,走路要端正,做事要小心。
《九辩》讲的是人在困境中如何保持操守。作者宋玉用秋天的景象表达内心的忧愁,但并没有一味抱怨,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写景物很细致,比如落叶、寒风、蟋蟀的叫声,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他的孤独。但他并不消极,而是用这些景物衬托自己的坚定。诗中提到“贫士失职”,说明他失去了官职,但他没有因此放弃理想。他反复强调要守住本心,不被外界影响。这种态度值得学习。诗中还用了很多对比,比如秋天和春天、过去和现在,这些对比让感情更强烈。宋玉的用词很讲究,但不刻意炫耀,而是为了准确表达情感。他写自己的遭遇,但没有陷入自怜,而是保持清醒。这种冷静的态度让人佩服。整首诗虽然写的是个人感受,但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重要的是怎么面对。宋玉的选择是坚持原则,这一点很有启发。
奇文,悲秋之绝唱!痛哉、感哉、叹哉!可品其词,可味其情,可赏其境,可会其意。得意时读之,失意时更读之。骚人可解其愁,俗子亦能通其郁。春风得意须读,霜天寥落更须读。悲秋不如感秋,感秋不如悟秋。悟得此篇,方知人生况味!千年而下,宋玉之悲,竟成我辈之叹。读至"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不由掷卷长息,古今同一哭耳!
在《九辩》中,宋玉描绘了一个深陷迷茫的文人形象。他站在秋天的萧瑟中,看着草木凋零,内心充满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他想表达自己的痛苦,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他感到孤独,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的处境。
他的文字流露出一种无力感。他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但效果适得其反。他写了很多关于秋天的景象,但这些描写只是加重了他的忧郁。他找不到出路,只能在文字中徘徊。
他的迷茫来源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他渴望建功立业,但现实给了他重重打击。他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因此陷入自我怀疑。他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却始终得不到答案。
这种迷茫让他变得犹豫不决。他不敢做出选择,害怕承担后果。他既想保持文人的清高,又渴望世俗的成功。这种矛盾让他更加痛苦。他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思考,越是困惑;越是困惑,越是思考。
他的文字风格也反映了这种状态。句子之间常常缺乏明确的逻辑联系,思绪飘忽不定。有时突然插入一个典故,有时又莫名其妙地转换话题。这种写法不是故意的艺术手法,而是内心混乱的真实写照。
整篇文章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没有激昂的呐喊,只有低声的叹息。没有明确的结论,只有无尽的疑问。这种表达方式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迷茫,产生强烈的共鸣。
说起来真是奇妙,在而立之年的某个秋夜,我竟与两千年前的楚辞《九辩》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绝非简单的文学赏析,更像是遇见了某个前世就相识的灵魂——那个在萧瑟秋风里独唱的宋玉,他的悲鸣至今仍在华夏大地的血脉中震颤。
惊艳!这是最直接的感受。谁说古人不懂意识流?《九辩》开篇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就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中国文人绵延两千年的悲秋情结。那些纷飞的落叶、南归的雁阵、蟋蟀的哀鸣,哪里是自然景观的描摹,分明是一个敏感灵魂在天地间的战栗。我捧着书的手指都在微微发抖,为这样超前的艺术表现力感到震撼——原来早在西方现代派诞生前两千年,我们的先人就已谱写出如此精妙的象征主义诗篇。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宋玉对时间魔法的掌控。他让"时亹亹而过中兮"这样的句子在唇齿间流转时,我突然明白为何楚辞能成为汉赋之祖。那些看似堆砌的草木之名,实则构建起立体的情感空间:薠蘅槁节的清香、白露既下的寒凉、霰雪糅其增加的凛冽…每个意象都是通往诗人内心的密码。读着读着,窗外的梧桐竟也簌簌作响,与我手中的文字遥相呼应。
常有人说楚辞艰涩难懂,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当我读到"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时,分明看见一个披发行吟的身影在江畔踽踽独行。他的孤独不是矫情,而是先知先觉者的宿命——就像梵高笔下的星空,唯有被同样敏感的灵魂才能真正懂得。那些"怆怳懭悢"的连绵词,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心弦震颤的实录。
特别想为宋玉正名。这个总被贴上"屈原模仿者"标签的文人,其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士不遇"主题。《九辩》里"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呐喊,比杜甫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早了近千年。更不用说那些"圆凿而方枘"的隐喻,简直预告了后世无数怀才不遇的悲剧。
合上书页时,月光正照着案头的兰草。我突然懂了为何古人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这哪里是什么古老文献,分明是一面照见中国文人精神原型的魔镜。每个在现实中碰壁的理想主义者,都能在《九辩》的秋水长天里,找到自己最初的倒影。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