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赋
知书房
风赋
宋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废话连篇,故作高深!
八月中旬至九月初读完《风赋》,用了二十天左右。这篇赋主要描写风的不同形态和作用,分为"大王之风"和"庶人之风"两部分。宋玉通过对比两种风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区别。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对风的描写细致入微。虽然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宋玉委婉劝谏楚王的作品,但也能看出作者观察自然的功力。好的作品总能引发思考,这篇两千多年前的赋文至今仍有阅读价值。壬寅初秋读毕记之。
宋玉的《风赋》里把风分成"大王之风"和"庶人之风"。这种区分很做作。风就是风,哪有什么贵贱之分。他把吹过宫殿的风说成是"清凉雄风",把吹过穷人家的风说成是"浑浊雌风"。这种说法太刻意了。
更可笑的是,宋玉把风的差别归结为"所托者然"。意思是风的好坏取决于它吹过的地方。这种逻辑很牵强。风的性质应该是一样的,吹过不同地方不可能改变它的本质。宋玉非要给风贴上标签,无非是想讨好楚王。
文中那些华丽的描写也很虚伪。说"大王之风"能治病强身,"庶人之风"会让人生病。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风对人的影响主要看天气情况,和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宋玉把自然现象硬生生套上等级观念,实在令人反感。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整篇文章的奴性。宋玉处处在暗示楚王的风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种阿谀奉承的嘴脸,让人看了很不舒服。一篇本来可以写得很自然的文章,被他写成了拍马屁的工具。
风起天地动,读之我辈荣。
古之文人观风,意在体察天地之气,感悟四时之变,如宋玉《风赋》辨雄雌之风,非徒为文辞之美,实乃明君臣之道、辨贵贱之别。今人读风,或止于气象预报之实用,或囿于诗词赏析之浮表,鲜有究其深意者。细读《风赋》,犹见楚襄王游兰台,宋玉侍侧,借风之殊异喻人世之不公,此中深意,今人读来尤当深思。
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前者"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清凉醇烈;后者"起于穷巷之间",挟带污浊。此非刻意夸饰,实乃洞见阶级差异之妙笔。今之社会虽无封建等级,然资源分配之悬殊,环境优劣之别,与楚襄王时代何异?每见豪厦广宇空调送爽,而建筑工人曝晒烈日;高档社区绿树成荫,而贫民窟浊气弥漫。宋玉若生今日,见此情景,当更作何论?
《风赋》之价值,尤在其讽喻笔法。表面写风,实则写人。"宁体便人"与"生病造热"之对比,暗含对统治阶层之规劝。而今人作文,或阿谀逢迎,或尖刻讥诮,失却古人婉而多讽之旨。笔者尝见某开发区标语"春风惠政",而拆迁户蜷缩临时板房,此等"惠政"之风,较之宋玉笔下"雌风",更添几分反讽意味。
古人云"文以载道",《风赋》虽为辞赋,然寓教于文,至今读之,犹见其社会批判之锋芒。当今文人若只知风花雪月,不察民间疾苦,纵使辞藻华丽,终是隔靴搔痒。宋玉之文,贵在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巧妙绾合,此等功力,非徒恃才情可得,必先有悲悯之怀,方能成就。今日重读《风赋》,当思文人责任,不仅在于记录风物,更在于为弱势者发声,如此方不负古人遗意。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