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风赋
风赋

风赋

宋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后人或疑为伪托。旧题战国时代楚人宋玉撰。见于《文选》卷13。这是一篇巧妙的讽谏性作品,借楚王和宋玉的问答,展开关于“风”的文章。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风,即“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赋)》、 《智(赋)》,宋玉《风(赋)》……,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更多
书评  · 7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05723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2634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宋玉的《风赋》开创了以风喻政的赋体传统,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巧妙关联,体现了战国时期文人以隐喻方式讽谏君主的智慧。这篇作品通过"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对比,隐晦地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在含蓄委婉中暗含批判精神,展现了赋体文学"劝百讽一"的独特魅力。 就艺术形象而言,文中对风的拟人化描写极具匠心。作者将无形之风具象为"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的精灵,又赋予其"萧条众芳"的破坏力,这种矛盾统一的塑造手法令人叹服。更值得玩味的是,宋玉将楚王享受的清风描绘得清凉怡人,而百姓承受的寒风则"冲孔袭门",这种刻意营造的对比反差,恰似一副精心设计的政治隐喻画。 语言艺术方面,《风赋》展现了战国辞赋的典型特征。其句式错落有致,既有"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这般简洁明快的短句,也不乏"乘凌高城,入于深宫"这样铺陈夸张的长句。明代王世贞曾评:"宋玉之词,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这种评价精准捕捉到作品含蓄深远的语言风格。文中对风声的描摹尤为精妙,"徘徊"、"翱翔"等动词的运用,让无形的风具有了舞蹈般的韵律美。 与同时期屈原作品的直抒胸臆相比,宋玉的文风更显婉转迂回。如果说《离骚》是喷薄而出的火山,那么《风赋》便是曲径通幽的园林。这种差异恰如两位文人的性格写照:屈原刚烈如火,宋玉则柔韧似水。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温柔讽谏"的方式反而更能体现战国文人的生存智慧,在保全自身的同时完成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阅读过程中,我既为文中精妙的比喻所折服,又不免对某些刻意为之的铺陈感到疲倦。特别是描写"大王之雄风"那段,华丽的辞藻堆砌虽显才情,却难免流于形式。相较之下,描述庶民疾苦的段落虽笔墨简省,反而更具震撼力。这种反差或许正是作者的精心设计——用浮华衬托真实,以享乐对照苦难。 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可能难以完全体会战国文人的言说困境。但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宋玉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艺术,反而给人以特殊的启示。如何在不失风骨的前提下有效发声,如何将批判包裹在赞美之中,这些命题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重读《风赋》,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精巧的修辞,而是藏在字里行间的文人气节。当宋玉将"枳句来巢,空穴来风"的自然现象与人事变迁相联系时,那种洞察世事的智慧穿越时空依然鲜活。或许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它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总能超越时代引发新的思考。随着年岁增长,每次重读都会发现不同的意蕴,这大概就是伟大作品的永恒魅力。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

@《风赋》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