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楚辞
楚辞
屈原

楚辞

屈原  

诗歌总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积极施行改革,变法图强,因受到保守势力排斥打击,一放汉北,再放江南。原被发落吟泽畔,最后以死殉国,自投汨罗。作《楚辞》二十五篇传世。“楚辞”之名,西汉初已有之,原指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所创一种新体诗。至汉末刘向整理古籍,将楚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以及他自己的辞赋汇成一集,共十六篇,定名《楚辞》,“楚辞”遂为诗歌总集专名。其中屈原所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离骚》篇尤为代表作,故“楚辞”一体又称“骚体”。某些作家虽非楚人,但所作仍有“其情其辞则楚”之特点。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03817
很长一段时间没碰过这么让人浑身不自在的古典文本了,要不是朋友再三推荐,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翻开《楚辞》。那些华丽到刺眼的辞藻,像一把把精致的匕首,扎得人眼睛生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时候被老师逼着背诵时,只觉得屈原是个悲情英雄。现在重读,却发现字里行间充斥着令人窒息的偏执。这种近乎自虐的执着,真的值得歌颂吗?现代社会早就教会我们,有时候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当整个世界都在劝你适可而止,非要像屈原那样"宁溘死以流亡",除了感动自己还能得到什么? 更让人不适的是那种泛滥的怨妇心态。满纸都是"众女嫉余之蛾眉",仿佛全天下都在迫害他。这种受害妄想式的文字,放在今天看简直像极了朋友圈那些无病呻吟的长篇大论。我承认政治斗争很残酷,但把失败全部归咎于"时俗之工巧",是不是也太缺乏自省精神了? 最荒谬的是那些香草美人的比喻。用兰蕙、杜若来标榜自己的高洁,用"惟草木之零落"来哀叹年华老去,这种自恋式的抒情现在读来就像在看一个中年男人的油腻朋友圈。当代社会早就不吃这套了,真正有修为的人,谁会在意自己是不是"纫秋兰以为佩"? 当然必须承认,《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但就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虽然珍贵,却终究不适合摆在现代人的客厅。那些繁复的象征、夸张的抒情,和今天务实的世界格格不入。我们欣赏它的考古价值,却不必照单全收它的价值观。 读完后最深的感受是:幸亏活在当下。不必像屈原那样,把全部人格都押注在政治抱负上;更不用因为理想破灭就投江明志。这个时代教会我们更灵活的生存智慧——有时候,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4574
这本书让我困惑了很久。翻开那些华丽的长句,就像走进了一座布满青铜器的宫殿,每件器物都精美绝伦,却让人喘不过气来。屈原真的需要这么多香草美人来诉说他的痛苦吗?那些反复出现的"兮"字,像极了现代人发朋友圈时非要加上的波浪线,刻意得让人尴尬。 我承认《离骚》的想象力令人惊叹。可当他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堆砌在一起时,反而失去了真实的分量。就像现在的网红景点,滤镜加得太满,反倒让人怀疑背后的真相。那些"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句子,美则美矣,但一个失意政客真的会这么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吗? 更让我不适的是那种极端的自我崇高感。通篇都在强调自己的高洁,贬低他人的污浊。这种非黑即白的道德优越感,像极了某些自诩清高的知识分子。其实看多了就会发现,这种激烈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脆弱——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反复证明自己的清白。 《九歌》倒是意外地打动了我。那些祭祀神灵的篇章里,反而能感受到更真实的人性。湘君湘夫人的错过,山鬼的孤独,都带着人间烟火气。这让我想到,也许屈原最动人的时候,恰恰是他暂时放下政治抱负,单纯描写情感的时刻。 最讽刺的是,这位反复强调"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诗人,最终选择的却是最浑浊的归宿。汨罗江的水真的能洗清什么吗?还是说这种决绝的姿态,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表演?我宁愿相信他是真的绝望了,而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悲情英雄的人设。 读完整本书,我最怀念的居然是渔父那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这种通透的智慧,比所有华丽辞藻都更有力量。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屈原当年听进了这句话,会不会写出更伟大的作品?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留下这些让人又爱又恼的文字。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8018
读罢《楚辞》,竟不知如何评说。那些瑰丽的意象在眼前飘浮,却始终抓不住一个清晰的轮廓。屈原的悲愤与哀愁,宋玉的缠绵与感伤,都化作云雾般的文字,让人既沉醉又困惑。比起《诗经》的质朴可亲,《楚辞》更像一个迷离的梦境。 若论影响,《楚辞》开创的浪漫传统,确实滋养了后世无数文人。但细读之下,我却常感到疏离。那些香草美人的比喻,那些上天入地的想象,固然令人惊叹,却总隔着一层什么。或许是因为屈原的贵族气质,又或许是因为楚地方言的艰涩,读来总不如《诗经》那般直抵人心。 最触动我的,反倒是那些看似简单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道出了千古文人的孤独,"长太息以掩涕兮"写尽了志士的无奈。这些瞬间的直白,比华丽的铺陈更让人共鸣。宋玉的《九辩》里那份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倒是与我当下的心境颇为契合。 《楚辞》就像一面古老的铜镜,照出的不仅是千年前的面容,还有每个读者自己的迷茫。那些跳跃的思绪,那些破碎的意象,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就击中了现代人脆弱的神经。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3879
古代文人写诗,是为了表达内心。他们用香草美人比喻忠臣,用臭草恶鸟比喻奸臣。屈原写《离骚》,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现代人写诗,常常是为了卖弄文采。他们堆砌华丽词藻,内容却空洞无物。有些人甚至用诗歌来讨好权贵,换取名利。这种风气让人惋惜。《楚辞》中的作品完全不同,它们充满真情实感。 《离骚》中描写的香草美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屈原用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坚守。"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两句诗,展现了屈原的傲骨。他宁愿投江自尽,也不愿同流合污。 《九歌》中的神话故事也很有意义。湘君、湘夫人的爱情悲剧让人动容。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传说,它们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感情的向往。《楚辞》中的很多诗句至今读来仍然感人。比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屈原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楚辞》的语言风格很特别。它不用刻意雕琢,却能打动人心。这种真诚的表达方式值得学习。现在很多人写文章喜欢用复杂句式,反而失去了感染力。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306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