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楚辞
楚辞

楚辞

屈原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诗歌总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积极施行改革,变法图强,因受到保守势力排斥打击,一放汉北,再放江南。原被发落吟泽畔,最后以死殉国,自投汨罗。作《楚辞》二十五篇传世。“楚辞”之名,西汉初已有之,原指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所创一种新体诗。至汉末刘向整理古籍,将楚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以及他自己的辞赋汇成一集,共十六篇,定名《楚辞》,“楚辞”遂为诗歌总集专名。其中屈原所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离骚》篇尤为代表作,故“楚辞”一体又称“骚体”。某些作家虽非楚人,但所作仍有“其情其辞则楚”之特点。
更多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37587
自己啃《楚辞》已经三个月了,说实话比预想的要痛苦得多。本以为《离骚》好歹是诗歌,总比那些佶屈聱牙的哲学著作好读些,没想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每次翻开那本泛黄的线装书,看着满页的"兮"字,就觉得头皮发麻。这种强迫症似的阅读体验,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被逼着喝中药的感觉——明知道对身体好,可那滋味实在让人想吐。 先说说这个叫屈原的家伙。这位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整天穿着奇装异服在江边溜达,动不动就写些怨天尤人的诗句。我查过资料,他最后投江自尽的方式,简直就像在给自己的人生写一个戏剧性的结尾。说实话,这种极端性格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难免带着股偏执狂的味道。《楚辞》里那些夸张的比喻,什么香草美人、虬龙鸾凤,读多了只觉得矫揉造作。一个失意政客的牢骚话,居然被后人捧到这么高的地位,实在让人费解。 说到具体内容,《离骚》简直就是一部自恋狂的独角戏。通篇都在吹嘘自己多么高洁,别人多么污浊,朝廷多么黑暗。我数了数,全文出现"余"字的地方不下五十处。这种自我中心的写作方式,放在现代社交媒体上,活脱脱就是个整天发自拍的网红。更可笑的是那些所谓"浪漫主义"的想象,动不动就驾着龙车周游天地,跟神仙谈恋爱。要我说,这不是浪漫,是典型的妄想症发作。 《九章》也好不到哪儿去。明明是被流放途中写的,却硬要摆出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特别是《涉江》那篇,把沿途的穷山恶水写得跟地狱似的,可转头又开始吹嘘自己品德如何高尚。这种又当又立的文风,实在让人倒胃口。我认识几个搞文学研究的朋友,他们总说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可我读着只觉得是个玻璃心文人的无病呻吟。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天问》。一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从天文地理问到神话历史,看似博大精深,实则杂乱无章。这种故作高深的写法,像极了现在某些知识付费课程的话术——提一堆看似深刻的问题,却给不出任何实质性答案。读完之后非但没有解惑,反而更加困惑,这算什么文学经典? 说到艺术特色,那些研究者们吹捧的"楚地方言""巫文化色彩",在我看来恰恰是最大的败笔。满篇的方言俚语,加上神神叨叨的巫术描写,让文本变得支离破碎。我特意对照了几个现代译本,发现很多句子连专业学者都解释不清。这种故作神秘的写作方式,除了制造阅读障碍,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艺术价值。 更可笑的是后世对《楚辞》的过度解读。什么爱国主义精神,什么反抗黑暗现实,都是后人强加的光环。细读原文就会发现,屈原怨恨的从来不是国家腐败,而是自己不被重用。他笔下那个"众人皆醉"的世界,不过是仕途失意者的泄愤之辞。这种个人情绪的发泄,凭什么被拔高成民族精神的象征? 平心而论,《楚辞》里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个别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确实生动,比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画面感很强。但这样的闪光点太少了,大部分内容都被淹没在无休止的自我哀怜和虚妄想象中。读完整本书,就像被迫听了一个抑郁患者长达数小时的独白,除了疲惫感什么也没留下。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小学课本只选《楚辞》的片段了。要是让学生通读全文,怕是会集体患上文学恐惧症。那些把《楚辞》捧上神坛的评论家们,要么是没认真读过原著,要么就是被传统评价体系束缚了判断力。作为普通读者,我觉得有权利说出真实感受:这根本就是一部被过度神化的矫情之作。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竟然有种解脱感。三个月的折磨总算结束了,以后再有人跟我谈《楚辞》的文学价值,我大概会直接转移话题。有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可能只是因为它们活得够久,而不是真的有多好。至少在我看来,《楚辞》就是这样一个被时间镀了金的文学标本。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

@《楚辞》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