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一个用笔尖解剖灵魂的女哲学家"——有人这样评价乔治·艾略特。如果没有《丹尼尔·德隆达》,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地图会缺失最复杂的心理拼图。这部作品像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19世纪英国社会的道德困境,那些关于犹太身份、女性觉醒的讨论,在今天看来依然锋利得令人心惊。 书中主角格温德琳让我想起《包法利夫人》里那个被欲望灼伤的艾玛,但艾略特笔下这个赌徒妻子的形象显然更具现代性。丹尼尔的犹太复国主义理想,又隐约呼应着《追风筝的人》里关于身份认同的永恒命题。不过说实话,读到格温德琳在婚姻中挣扎的那些章节时,我总忍不住把书扣在茶几上——那些心理描写的密度简直像在解一道高等数学题。 必须承认,艾略特在这本书里展现的叙事野心几乎要撑破小说的躯壳。她让格温德琳的堕落与救赎、丹尼尔的理想主义相互缠绕,就像实验室里并置培养的两种菌株。但这种知识分子的写作姿态也带来某种疏离感,当作者用显微镜观察人物时,我们这些普通读者难免觉得喘不过气。有天深夜读到第三章,突然发现手里的咖啡已经凉了,而书页上还停留着两小时前的那段对话。 最让我矛盾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道德说教。那些关于责任、救赎的长篇大论,就像老派教授在讲台上敲着戒尺。但奇妙的是,当格温德琳最终面对自我时,那些累积了三百页的伦理探讨突然都有了血肉的温度。这种阅读体验很像在爬一座陡峭的山——中途无数次想折返,可站在终点回望时,连当初最恼人的碎石路都成了风景。
丹尼尔·德隆达
丹尼尔·德隆达
丹尼尔·德隆达
乔治·艾略特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