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推荐⭐⭐⭐⭐⭐ 三年前初读《邓析子》,只觉得晦涩难懂,草草翻过便束之高阁;直到上周在法院旁听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律师援引"两可之说"的场面让我突然想起这本先秦奇书。回家后迫不及待从书柜深处找出这本落满灰尘的典籍,竟读得手不释卷。 记得第一次接触邓析,还是在大学法学院的法制史课上。教授说他是"名家鼻祖",我却只记住了"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这个标签。直到亲眼目睹现代法庭上律师运用"两可"的辩论技巧,才恍然大悟——原来两千年前的智慧,至今仍在司法实践中焕发着生命力。 《邓析子》现存《无厚》《转辞》两篇,虽仅三千余字,却字字珠玑。最让我震撼的是《无厚篇》中"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的论断。初读时觉得太过冷酷,如今细想却暗含平等法理。邓析将天地君亲一视同仁地置于法律天平之上,这种思想在等级森严的春秋时期,简直石破天惊。我常想,若是邓析能看到今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不知会作何感想。 特别着迷于书中"推辩"的智慧。邓析说"不推则无以达微",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与当下法庭上的质证技巧何其相似。前日重读"山渊平,天地比"的命题,忽然明白这不是诡辩,而是教人突破思维定式。就像上周那场庭审,当对方律师执着于表面证据时,胜诉方却另辟蹊径找到了突破口——这不正是邓析"别殊类使不相害"的现代演绎吗? 《转辞篇》中"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这段尤其精妙。作为经常参加学术研讨的法学研究者,我深有体会。去年在某次研讨会上,见一位前辈学者面对不同提问者随时调整论述策略,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化繁为简,当时只觉得叹为观止,现在想来分明是得了邓析真传。 最感慨的是邓析的命运。这位提出"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思想先驱,最终因"乱法"被执政者杀害。站在郑州的邓析雕像前,看着这位手持竹简的先贤,突然想起《转辞篇》里那句"夫治之法莫大于私不行"。两千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为"杜绝司法私欲"而奋斗,先贤的智慧依然在照亮当下的法治之路。 合上书页,窗外已是华灯初上。现代都市的霓虹与竹简上的墨迹在脑海中重叠,突然明白何为"历久弥新"。邓析子的智慧就像黄河流水,表面看来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但深入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关于公平正义的思考,始终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奔涌不息。此刻特别想对那位两千年前的郑国大夫说:您提出的问题,我们仍在解答;您追求的理想,我们仍在实现。
邓析子
邓析子
邓析子
邓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