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每个身处逆境的人都该读读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这篇赋文不是简单的宫怨诗,而是一面映照心灵的铜镜。当陈阿娇被贬长门宫,她没有选择在怨恨中沉沦,而是以千金买赋的决绝,在绝境中开出了一朵文学奇葩。这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韧性,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精神钙片。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开篇就勾勒出独立人格的剪影。被废黜的皇后依然保持着从容步履,这种不因外界评价而自我贬损的姿态令人动容。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多少人因为几个点赞就患得患失?读这段文字时,我总想起那些在职场挫折后依然保持尊严的朋友,他们身上就有陈阿娇的影子。"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的痴望,看似是软弱的表现,实则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承认伤痛需要勇气,而将伤痛转化为艺术更需要大智慧。 文中"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的孤独感,恰恰映照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但司马相如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情绪停留在叹息层面。"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样的句子,展现的是把孤寂转化为审美体验的升华能力。这让我想起某位作家说过:孤独是把双刃剑,可以杀死庸人,也能造就天才。 特别打动我的是"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的描写。这种将虚幻渴望具象化的笔法,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真相:希望往往诞生于绝望的裂缝中。当代年轻人面对房价、职场压力时,不正需要这种把梦想具象化的能力吗?我认识的一位创业者,就是在公司濒临破产时,把理想办公室的照片贴在床头,最终实现了逆袭。 《长门赋》最励志之处在于它的存在本身。陈阿娇用千两黄金购买的不是辞藻堆砌,而是将个人悲剧转化为永恒艺术的生命力。这让我想到,我们经历的每次挫折都在为人生赋文积累素材。有位老师曾对学生说:你们现在流的泪,将来都会变成笔下的珍珠。 文章结尾"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的余韵,道出了执念的双重性。但要注意,司马相如没有美化沉溺,而是通过文学创作完成了自我救赎。这种将痛苦升华为美学的智慧,在当今这个推崇"快速治愈"的时代尤为珍贵。每次重读这篇赋,都能获得新的力量——原来最深的伤痛可以开出最美的花,只要我们不放弃自我表达的权利。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长门赋》教会我们慢下来品味痛苦的价值。它提醒每个读者:命运的冷宫或许正是灵魂的修炼场,而真正的金屋,永远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长门赋
长门赋
长门赋
司马相如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